赣榆自秦朝置县,两千多年来,任职赣榆县历代官员不知凡几!其中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名叫樊兆程的县令最受赣榆人怀念爱戴,在其离任之后,仍感念其官声恩德,锓立“去思碑”,撰写记入《三公河记》,为府、州、县志争相记载留芳后世,其勤廉事迹传颂至今,令人感佩敬仰。“去思”一词,语出《汉书﹒何武传》,“去后常见思”。民间作为感戴怀念的一种方式,撰铭立碑,以表达对离去人的感恩追思。
樊兆程,字一鹏,江西进贤人,举人。以万历十四年至十八年(1586-1590)任赣榆知县。在赣榆任职五年里,干了大量利国惠民实事,政绩突出。旧《淮安府志》说:缮城兴学,厘赋役,浚近海支河,潮不上侵,得田千倾。后授工部郎,分流筑堤多遗绩。
明朝万历年间,赣榆发生严重水旱天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但朝庭赋税并未减少,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处于生死边缘。赣榆人裴天祐曾写让人断肠的《鬻儿行》述其惨状。樊兆程到任知县后,走访体察民情,查访到贪官污吏陋规害民,致使商业萧条,市镇凋敝,他把《鬻儿行》作为座右铭,决心革除积弊救民于水火,打击了害民惩处了害民里长刘世尧,与老百姓约法四章,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1、采取措施避免重复征税,裁减了牲畜征调、人工劳役使用过程中的民间摊派;
2、压缩办公经费,明确限定办公用品费用支出标准,并由县衙公费解决,禁止向老百姓摊派公务费用;
3、禁止征收已成惯例的祭祀和公务招待费;
4、衙门所用物品,由公银现金购买,不得向百姓商户租赊分摊。
所定四条,刻石立碑公告,如有吏役胆敢欺诈百姓,允许老百姓随时告发,严惩不贷,引得商人纷纷回赣榆开店经商,市场逐渐繁荣昌盛。
樊兆程体察民情后组织土地清丈,查出豪绅大户隐瞒逃税土地2300多顷,平摊赋税,大大减轻了中下等户百姓负担,同时招募百姓开垦荒地,设置140个官庄,捐俸建设盐仓城、高店村、城子村、土山村4处义仓,平崇救急,保障百姓生计,惠民恤民。
为抗倭保民,樊兆程筹资营造砖城。开艾塘湖割草烧砖,自万历十六年(1588)正月开工,至万历十七年(1589)腊月竣工,用银938两,筑城墙周长671丈,高2丈,城外挖壕沟,设南北西三门并建筑谯楼角楼,募民壮40人守城,保境安民,再无流寇祸乱。
万历十八年(1590),樊兆程又请准治理大石桥河和玉带河。两河上游均为山区丘岭,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多淤积,每逢暴雨,泥沙据高而下,下游经常溃堤泛滥,青口以北20余里尽为泽国。该两河工程治理至一半,樊兆程升任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继任官员未再继续组织施工,遂至前功尽弃。直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赣榆知县徐应元,海州判官署赣榆知县顾文诏,了解到赣榆县两河治理的重要性,用樊兆程所定方案再度治理,工程方竣,遂造福一方。两条小河,经三任知县呕心沥血,耗时20余年,终于治理成功,举人董志毅有感于此,挥毫撰写《三公河记 》立碑河畔以彰其功。记曰:溯流而穷源,谁之力哉?樊公创之,徐公继之,顾公成之,有三公同心至治之遗泽,而后有千载同流不息之水利也,昔苏长公筑堤西湖,种桃、柳以供游玩耳,杭人爱长公而名之曰“苏公堤”。此河乃民之受永利,非徒宦之恣游玩者,宜名之曰“三公河”,而为之记以勒石于河之浒,以志三公之遗泽于千百年……
樊兆程任赣榆知县,书《鬻儿行》为座右铭,惩恶祐民,题内衙书房曰“我知轩”,以关西夫子杨震“四知”典故以自律,革积弊、惩贪酷、除冗费、均田赋,以解民悬,垦荒田、抚流民、竣河道,以兴农事,建义仓、设养济院、放赈平粜,以济贫民,修县志、建学宫、立社学,以倡文教,筑砖城以防寇侵,建桥路以便交通,筑庙坛以供祝祭,五年无闲日,兢兢业业,功德无量。不论立“去思碑”还是“三公河记”碑,均寄托着赣榆老百姓感激怀念之情,是老百姓心头的口碑,廉官能吏,万民敬仰,光耀史册,当为后来者效法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淮安府志》、《人文赣榆丛书》建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