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分论点二建筑中的残缺美的论述:
去北京旅游的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是大水法遗址。昔日被雨果誉为“夏宫”的清代大型皇家宫苑,珍藏着无数瑰丽珍宝的圆明园,在战争中却不幸成为了牺牲品。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下,这座美丽的园林挣扎了三天三夜。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大水法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只剩下了几根大理石石柱,但前去欣赏的游客仍络绎不绝。他们驻足在断壁残垣之前,联想到的是那段屈辱的历史。摆在人们眼前的正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它是历史最好的见证。圆明园的残破刺痛着我们的神经,当它被赋予了远胜于景观本身的人文思想内容时,它所展现的正是残破的悲壮美。有人曾提出复原圆明园,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尊重残破与历史。或许这才是真正理解其存在意义最好的方式——不忽略残缺本身的价值并从中领会艺术的美。
由亚历山德罗斯挖掘出来的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断臂维纳斯),至今陈列在罗浮宫,以其永恒的魅力诠释着残缺美本身。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雕像。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残缺的手臂,无数的艺术家都想为维纳斯接上双臂,恢复她的原貌,但遗憾的是,经过无数的尝试之后,人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把手臂接成什么样子,都比不上雕像本身带给参观者的震撼。正是雕像本身的不完美,才给予人们非同寻常的想象空间。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我们都能从雕像上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残缺的手臂更是增添了丰富的趣味。断臂维纳斯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端庄肃穆却不失温柔大方,仿佛蒙娜丽莎嘴角上的一抹微笑,浓浓地散发出一种难以描绘的神秘气氛。
诚然,不是所有残缺的事物都具有美感。腐烂的水果,摔碎的杯子就鲜有人承认它们的艺术美。每个人的社会实践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就使得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对美的感受本就因人而异,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总有些作品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它们散发的光芒是耀眼的,是触及了人们共同的审美感受的。以“残缺美”的作品为例,不难看出,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能够以其背后的深远意义唤醒人们对美的感知,调动人们的想象细胞。无论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或是历史教育意义,“残缺美”带给人们的特殊体验恰恰是完整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当这些事物真正以自己的方式带给人们启迪的时候,我想,这或许是艺术真正的成功之处,一如悲剧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震撼作用一般,从影院出来,你会深感自己得到了“净化”。这才是艺术的迷人之处。
【无戒365训练营第3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