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改进
经过前期的测试,发现工具箱里配备的轨道因为材质太软+运输过程中被折叠产生变形,在和同年级组的前辈老师商量讨论之后,选用了2米长的PVC电线线槽作为轨道。
二、实验要求
在之前的《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在小球还没接触到斜面就松手带来了一定的实验误差,为规避这种不必要的误差出现,这次特意在轨道的起点处粘贴了圆形不干胶,并向学生明确“每次实验时小球都要放在起点上再自然松开手”。另外,也请各个小组的观察员除了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外,也要观察操作员放球的方式是不是规范的。
三、工具的使用
在进行实验前,专门向学生介绍了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并请学生进行了练习。后来在正式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计时器按键不太灵敏,学生没能成功计时。请学生示范自己的操作方式后,发现她的操作方法是对的,就替换了一个计时器后实验顺利地继续进行下去了。
四、数据讨论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并不大,研讨环节的重点放在了对“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数据呢?”上。在结合各个小组的数据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中位数、平均数分别的适用情况后,各组都能选择适合的方法来比较小球运动时间的长短,从而比较出相同距离下不同小球的运动速度快慢。
五、实验反思
恰好有一个班的某个小组同一个小球的三次时间分布为“4秒、2秒、2秒”,于是也请全班一起分析了下实验数据出现明显不同的原因 ,再请小组成员自行分析,问题出在计时器的使用不熟练上。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重新做一次实验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