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读《西夏咒》。读着读着,我就去考证历史,去调查饥荒灾害去了。
因为,《西夏咒》的大背景是饥荒。
在网络上花了很多时间,在这方面。了解饥荒的历史,还有有关的文学。又拓展到灾害,灾害文化,灾害文学。
总之,没能专心在读《西夏咒》上。认识到了自己的思维习惯。第一次读,该读进去,专心去享受,不该有其他的想法。
这一点也许影响着过去我的整个学习过程。
支离破碎的事实或事件,在文学中实现了完整和超越。
搜索探寻的过程,感受到了原来有过的快乐。可是,各种支离破碎的东西,需要一种智慧的观照来实现整合和统领。雪师早直播里讲过。
知识结构不同,导致认知的不同。
单一的知识结构,意味着视角的单一。盲人摸象,大家都觉得是对的,但都不是大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因此,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来看问题,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更需要一种有智慧观照的超越和整体观。
无论是《西夏咒》,还是《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羌村》《凉州词》等,雪师的小说让我感受到文化历史的厚重和真实,又总有他那颗慈悲和智慧的心在叙事,在述说,在提醒,在呵护,在关爱。
原来几乎不看小说。一方面,认为看小说浪费时间,觉得小说大多是编造的,不想看。另一方面,好的小说,看不进去。这一点,现在也存在着障碍。因此,原来主要读散文,或简单一点的哲学。阅读能力是小学或中学水平。参加上海书展,发现现在的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让我大为诧异。一般中学的孩子,都读过很多世界名著了。
很感恩,通过雪师的作品,带我走入小说的世界。《爱不落下》那么真挚感人,每次读都如做了一次心理疗愈。其他小说尽管都还没真正读进去,但是我愿意静下心来,努力去读,认真读。静静感受。
就写这么多吧。
这两天因为坐下来读书,就找借口,没有按时按量做功课。要注意了。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