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就听说过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据说是写了一位命运坎坷的老人,一生不断地失去亲人,最后孑然一身,凄苦地活着。
我从小就心软,一听到这样的评论,就心痛,不敢也不忍去读。
昨天,拿到书,先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全书,让自己先有了一个思想准备,以免不忍卒读。
今天中午,一口气读完,感受到了余华作品的力量,特别有感触。
01 主人公—福贵
主人公,福贵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最后,受别人算计,败了自己家的100亩田。
但是,这个曾经的纨绔子弟,在这一刻回头了。他感受到了妻子的好,父亲的不易,母亲的宠溺……他租了五亩地,换上粗布衣服,学着村里人干起了农活,“笨鸟先飞,笨鸟多飞。”
书中说“看得见的时候,我都在田里,到了天黑,只要月光,我还要下地庄稼,得赶上季节,错过一个季节,就全错过了。”
下地经常割破手脚,一块烂泥巴堵住出血的地方继续干,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倒踏实了,粗布衣服在身上磨来磨去,日子久了也就舒坦了。
为了养活自己的母亲和女儿,这个浪荡公子居然,不怕苦,不怕累。
日子虽然过得艰难,但是他却一直有念想,有盼望,那就是和家人在一起。
输掉家产没有死;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没有死;困难时期,没有被饿死,亲人不断离世,他也没有被击倒。爹没了,和娘一起过,娘没了,和妻子及孩子好好过日子,儿子没了,认真照顾聋哑的女儿,女儿没了,帮助女婿一起照顾小外孙,女婿出事之后,自己独自抚养小外孙。小外孙没了之后,他和老牛“富贵”一起过。
悲惨的经历没有摧毁他的意志力,他用他的爱用力地“活着”。
他心地善良,心疼娘,心疼妻子,心疼孩子。对外人亦是如此,虽然自己已经落魄,但是极力尽自己能力帮助他人,挽留流离失所的曾经在自己家里打工的长工。
自然灾害期间,舍得分一把米给挨饿的队长。知道儿子有庆救的是“春生”的妻子之后,放下了仇恨。
他鼓励故友“春生”要好好活着,替他儿子活着,但是“春生”这个旧县长,还是没经住红卫兵的折磨,上吊“自杀”了。
富贵是一个小人物,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是他并不木讷,他身上折射出来的顽强,善良,对生活和人生的通透,让我对这个老人肃然起敬。
02 福贵的父亲
这位老人是睿智的,他听说儿子输光家产后,气得呜呜地哭,后来,他抵押了100亩地,所有房产,特意换成铜钱,让富贵挑着走十多里路去还债。
富贵挑了一天,绸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渗出了血,他终于知道祖辈积攒下这些钱是多么的不易,自己犯下了多么严重的错误。
老人从粪缸上掉下来死掉了,他临死前,还在问“王喜”,自己过去是否掉下来过?这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从这些小事,都能看到这个老人的坚强,我也看到这个曾经的浪子用实际行动给福贵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03 富贵的妻子—家珍
这是一个读过书的女人,柔弱温婉,对福贵的劝诫总是细声细气,好言相劝。精心为富贵做菜,每碗菜下面都放一块肉,开导富贵,不要为外面的女人所迷惑。
家珍对落魄的福贵不离不弃,和他同甘共苦,经常从自己爹妈的家中拿些东西贴补家用,身体病了,也要硬撑着去下地干活……福贵真是好命,得一位这么贤惠的妻子。
这个女子柔弱而坚强的品质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04 余华的文字
余华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别人的好,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崇高。
余华在序言里说:《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也终于让我明白:只有写作不停的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自己写下的作品,有时候也同样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写作给作者余华带来了精神上的酬谢,我写下这篇读后感后,也感受到了写作给我带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