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1章《整个人都不太好》
用三天时间泛读了一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1997年创作出版的心理学著作。他借用《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把心理咨询过程给予了全程复刻,读完一遍全书,就像经历了一个疗程的心理咨询。因为是具体的一连串咨询小故事和蛤蟆的心理变化历程,所以比枯燥的心理学理论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截至2022年8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2020年中译版)销量逾300万册,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之一。
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极具趣味,尽管我小时候并没有读过《柳林风声》,但当我翻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时,只读了第一段就被吸引了。
它的文笔极其优美,但是不仅限于优美,还极其富于生命力。
写河流时,一条普普通通的河流,也被赋予了速度、力量、个性以及尊严。
河流为一些动物划分了地界,也成为另一些动物的高速公路。水流脉脉的极具力威力,看似谦逊低调。可谁要轻视了他,他危险重重的能量就会爆发。
河流暗喻了什么呢?抑郁?心理问题?或者源源不断的负面心理干预?高速公路又暗示了什么呢?一些动物在一定的压力之下成就突飞猛进?或者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中身不由己、载沉载浮?水流表面是温柔包容的,但也是有威力和危险的;它的威力和危险喻指了现实中川流汇聚的负面情绪么?就这样带着疑惑停不下阅读,同时也感知到了字里行间的张力。
写环境时,以描写来渲染气氛,让环境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当他写蛤蟆抑郁的状态时,他并没有写“蛤蟆悲伤极了”、“难受极了”、“生不如死”等等。而是用蛤蟆庄园萧条残败的环境衬托气氛,用蛤蟆的肢体语言和外在形象来刻画“抑郁”的状态。他没有写出“抑郁”二字,但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描画出抑郁的影子。
当作者写蛤蟆庄园时,先扬后抑。先说蛤蟆庄园是雄伟壮观的,当地杂志曾经这么评价:绅士官邸,大隐于市,享纵览野树林之开阔视野,得漫步遍野繁花之田园雅趣,且有围场楼宇在外。寥寥数语就像大写意一样泼染出一副锦绣繁华的画图。
但是当鼹鼠走进庄园,却发现现状如此破落残败:树篱枝叶无人修剪,玫瑰花坛杂草丛生。草坪上也落满了黄叶,整一个蓬乱凋敝无人打理的样子,连蛤蟆庄园的建筑也显得阴森可怖起来。原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白皙,现在却斑驳脱落,黯然失色。曾给庄园平添生气的爬山虎和野蔷薇,如今却奄奄一息,像一条条黑色的绳索一样。耷拉着以往一尘不染闪闪发亮的窗户,如今只映照出阴霾。
美丽壮观的庄园病了,可以想见庄园的主人一定也出状况了。花草树木失去了蓬勃生机,庄园的主人蛤蟆先生呢?他会不会也像庄园的植物一样奄奄一息了呢?
写主角时,使用电影视角的展示方式,让读者“亲眼”看到蛤蟆先生的状态,并设下悬念,作为这一章的结束。
(鼹鼠)趴在厨房窗户前想看看里面有什么。屋子里没有人,可炉子还生着火……
忽然,衣服动了起来,衣服从椅子上掉了下来,胆小的鼹鼠差点儿逃回菜园,因为他看见旧衣服底下是蛤蟆。蛤蟆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都不敢面对阳光下的真实世界了,他甚至不敢松弛慵懒地坐在自己家里看书看电视;不敢自由自在地在美丽的蛤蟆庄园里散步玩耍。他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旧衣服堆里躲着。
蛤蟆的大眼睛半睁着,神色黯淡。他总爱在家穿的板球毛衣上沾满了食物的油渍,还有他的灯笼裤,以前总那么合身,此刻却像两只装土豆的麻袋一样从腰上松松垮垮的垂落。当一个人对外部世界失去了一切兴趣的时候,穿什么又有什么重要呢?就像现在好多人宣称喜欢瘫在床上“宅着”,不去体验生活的美妙,思考生存的规划,不去参加一切的社交,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那么,这一定是出现什么他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了。
蛤蟆就是这样,他躲在衣服底下,不敢见人,也不敢面对现实的世界。蛤蟆的仪容仪表发生了反转性变化,邋遢肮脏,不修边幅。读到这里,呈现给读者的都是事实场景的描写,结论么,当然不用作者越厨代庖,读者心里已经在自行侦破推理一出大戏了。
对话生动,有浓厚生活气息。
“你好,”蛤蟆说话了,“有点儿乱,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说完便放声大哭起来。
对蛤蟆的这段描写证实了读者心里的猜想:蛤蟆生病了,他可能处于抑郁状态。然而读者接下来脑海里就会出来下一个悬念:蛤蟆为什么会这样呢?本章的逻辑线路十分清晰,紧扣第一章标题《整个人都不太好》,并且推动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顿时成了阅读粘性最好的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