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门艺术。
曾经,我以为自由是没有限制;
现在,我明白自由只是碰不到边界。
如果没有界限,
自由就没有意义。
如同你找不到只有正面的硬币。
自由与约束,
在对立之中成就彼此的意义。
所以,尊重个体的自我成长,
但不放任自流,
确定彼此的界限很重要;
所以,无条件爱孩子不是溺爱孩子,
如何建立规则很重要。
当我们想清楚这些道理,
就不会出现不知所措的妥协,
也不会用爱的名义去捆绑亲密关系的另一方,
无论伴侣还是亲子。
于是,自由的定义就变成了这样:
在彼此舒服的界限下,享受自在的空间。
1
谈自由,一定离不开界限。界限可以是物理上的界限,更多指心理上的界限。
作为家长,在处理亲子关系中时,最难把握的一点就是界限。除了亲子关系以外,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和伴侣的关系,最常面对的问题之一,也是界限。
那么在这里用绘画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一下亲子关系中的界限:
对于大部分中国式父母,他们希望孩子是听话的,那么此时孩子的界限在哪呢?
当孩子的界限被包围在父母的界限以内,孩子存在的意义就变成了父母的衍生品,父母会以孩子的表现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来评判孩子的价值。久而久之,孩子存在的意义就变成了取悦父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方面取悦父母,内心又抵触父母,那么取悦的部分就是一个“假我”,而抵触的部分是“真我”。
如果这个孩子,无法做到取悦父母,那么很有可能在这个孩子自己做父母之后,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取悦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
还有一种育儿理念是: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子,自己先要成为那个样子。可是,这样真的是对的么?如果一个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标杆。那就变成下面这幅图。
当我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给孩子设立一个榜样,从某种角度来说,那么我就成了孩子的衍生品。这里错在,我有我的人生意义和使命,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意义。当孩子只是为了我存在,我就让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迷失了。当我只是为了孩子而存在,我就让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
那么,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其中的界限应该是怎样的呢?就像下面这张图。
2
自由与界限,怎么去把握这其中的火候。如果说上面提到的道理就好像一张菜谱,根据这张菜谱,每个人都可以做菜,然而大家做出来的味道各有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顶级的厨师,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制作美食的兴趣以及追求。
说的轻松!怎么做?
四句话: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把角色互换,如果你是对方,希望从你这里得到这样的要求或者反馈么?如果自己都觉得不合适,那还是不要做出这样的限制,或者调整一下约束的大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古人的智慧;而现代,心理学中,有一条关于人际沟通的“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异曲同工。
给对方空间,是对亲密关系的尊重
当一个孩子充满好奇要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给他更多的空间和权限,就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亲子关系的尊重;对伴侣关系中的另一半,留有空间,更利于新鲜感的保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和另一个人分享,这是对伴侣的最终,也是对亲密关系的尊重。
留白,之所以美,是因为只有空白,
才能衬托出主体的精彩。
过犹不及,月满则亏。
留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门艺术。
底线作为界限
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其他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每个人都有不能接纳的行为,给对方空间,不等于接受一切行为。还是上面的例子,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是底线,孩子好奇在马路上踢球会不会有趣,就是我们无法接纳的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去限制,去约束。
为什么说底线作为界限比较好?
因为底线才是一个人真正不能接纳的行为,如果界限的外面才是底线,那么跨越了界限,依然可以被原谅,界限就失去了约束的作用。
见过很多父母,平时规矩很多,孩子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反而失去了约束力。因为孩子习惯了那些规矩。规矩多,打破规矩也没有怎么样。
父母抱怨孩子“管不了”,也许恰恰是因为之前“管太多”。
所以,索性把界限推到底线,底线之内,拥抱自由。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亲密关系的稳定,靠吸引,不是约束
《超级演说家》节目中,一位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做了一段演讲。题目叫做《你满口是爱,却面目狰狞》。
看过之后,感触良多。中国很多父母会用“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我骂你因为你是我孩子”、“我说你是为了你好”之类的话,站在制高点上,用“让人不舒服的爱”去关爱孩子。
可是,有没有人站在第三方的视角评判一下。这些,真的是爱么?如果爱是面目狰狞的指责,是强加观点,是捆绑限制,那么我是不是也要这样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吸收的全是这样的爱,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视频的后来,咨询师勇敢地说:“那不是爱,是你管理不了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了自己的内心。”
没错,亲密关系的稳定和谐,从来都是靠吸引,约束是破坏关系之王。所谓吸引,就是做好自己,有能力关爱对方,也有意愿接受关爱。
亲子如此,伴侣亦如此。
自由,是碰不到的边界。
给对方留白,又有一定的界限
这是一种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