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的武侠世界里有五大神功,其中【嫁衣神功】虽非威力最大,但却是最富哲理的一门功夫。古龙将这项神功赋予正气化身的剑侠燕南天,也是这个理由吧。
说起来嫁衣神功的特性和金庸武侠的北冥神功还是很相似的,北冥神功是把别人的内力吸收过来,然后化为己用。而嫁衣神功更是了不得,把自己修炼的内功,给别人,然后再重新修炼,再给别人……如此几次之后,才能修炼成功。不过说起来嫁衣神功除了这一点之外,威力绝对比北冥神功强,并且修炼速度也是飞快的。
【嫁衣神功】真气属于【至刚至阳】功夫练成后,真气就会变得如【火焰】般【猛烈】【越挫越勇、遇强越强】,自己非但不能运用,反而要日日夜夜受它的煎熬,那种痛苦实在非人所能忍受,所以只能将真气内力转嫁给他人。然而,世上只知【嫁衣神功】绝不可练,却不知还有另一秘诀:只因这种功夫太过猛烈,所以练到六七成时,就要将练成的功夫全部毁去,然后,从头再练。
这叫【欲用其利,先挫其锋】,【嫁衣神功】经此一挫,再练成后,其真气锋棱已被挫去,而威力【丝毫未减】,练的人等于将这种神功练过两次,自然非常娴熟,非但能将之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收发自如】。
江湖传言:“武道禅宗、嫁衣神功”,嫁衣神功之名取自于“为他人作嫁衣裳”,即这神功自己练成后不能用,非得传给别人才能用,而一旦练上就无法摆脱,否则全身功散,所以还得炼下去,直到传给别人为止。
“禅宗”最重“顿悟”,这神功既称武道中之禅宗,自是也以顿悟为重,而这个顿悟却被多数世人曲解成神功练来是要留给别人享用的。其实只有大智大慧的人,才能创立出这样一种独树一格的武功来,创出这【嫁衣神功】的人,更是天生奇才,盖世无双,这种功夫若真的只能为人作嫁,他又为何要苦心将之创出呢?其实嫁衣的本意是女人最美不过出嫁时,披挂嫁衣之女,此刻除去旧衣而穿新衣,犹如再世为人,需要放弃自己的生活环境而进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就是禅宗顿悟。
而创造“嫁衣理论”的人却用自己一身投入商界苦难,用一生的体验总结蜕变出一套“嫁衣理论”。因其不止一次破己而再立,不止一次的打破再重组,终将为人处事之真谛总结提炼。这也是不折不扣的禅宗顿悟。
为人一身,做人一世。最难得的当属“纯粹”二字。此二字语出《易·乾》:“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纯粹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总是积极,对待人生也总是乐观向上的。真正纯粹的人,才不会被这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住。他们总能发现生活中的亮点,总能在一片灰暗中找出彩色的光彩。他们的内心纯洁无瑕,活得充满阳光。就像《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说的:“纯粹和执着,也是有区别的,所谓执着,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而纯粹,是见了棺材,也不掉泪。”
纯粹的人,不会被世俗打扰,对这人世间一切悲欢离合,都能理性的看待。他们有不同于常人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的魅力。他们享受人生,享受人生带给他们的一切,从不会抱怨。
人们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纯粹的人,也总是会聚在一起。对于他们来说,知己三两便已足够。他们并不在乎朋友的数量,而是更多的介意朋友是否兴趣相投。这一生,有三两个兴趣相投的朋友,已是他们最大的满足。
纯粹的人,总有一些寻常人没有的品质,比如: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们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坚信成就别人才是最大的福报。在好善乐施的过程中,他们积攒了无数的福气,而这些福气,都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一一回馈他们。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总有人,一生都有好运相伴。因为他们纯粹的心灵,总是给自己留下太多回报。
真正的力量是不需要展示的。或许你都无法在人群中找到他,他不是最显眼最拔尖的那个,他就是一个朴实无华的普通人。在为人做事方面,纯粹的人懂得三思而后行,不会冒冒失失的展现自己,更不会急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真正纯粹的人,是不争不抢的,他们明白,是自己的东西终究会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无论怎么抢都要不来。
他们或许与世无争,或许不喜不悲。他们只想守住自己的一方心灵,给自己的心灵留下最后一片净土。他们不被这复杂的尘世所污染,他们热爱生活却从不抱怨,他们热衷生命却从不争抢。他们只想纯粹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克制自己,他们是委婉的、低调的。对于他们来说,平淡而又单纯的过完这一生,成就别人,有三两知己,爱人相伴便已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而这样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幸福,反而是最大的人生赢家。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圣人,只是每个人追求成圣的程度不同而已。
王阳明说“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是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金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相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
“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其目的是为了做个圣人。但今天我们已很少关心能不能成为圣人。而且对大部分人来说,成为圣人这个目标太高了。另外我们可能也不觉得成为圣人有多好多必要。那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这段话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做一个尽可能纯粹的人。
这里所谓的纯粹,不是要人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只做一件事,而是要人一生中至少要形成一个精进不休的理念,比如乔布斯的苹果一直在进化,但他追寻卓越的理念却一直未变;苏格拉底一辈子都在追寻真善美;有的人一辈子只在一份职业上不断打磨自己。
人性就像一个荒芜的花园,里面什么花草都有。既有毒草,也有药草;既有提升正能量的真善美,也有长满负能量的假丑恶。所谓做一个纯粹的人,我们是就好的一方面来说的。
守住了善良的底线,纯粹才能越发光芒耀眼。
纯粹的人做事,总能竭尽全力。哪怕付出远比收获多,他们也总能安之若素,因为他们的心总是专注于做的事情上。
纯粹的人,可能显得有几分天真,但即使精明世故的人,心底也敬他们几分,因为他们追求的纯粹很少与俗利冲突。即使冲突,他们也能从纯粹的精神状态中获得慰藉。
做纯粹的人不是大人物的特权,也不为艺术家所独享。所有平凡的人们都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那些一辈子都在守望大山的人,那些在工作岗位上停止了呼吸的人,都具有它的神圣。
纯粹的人总能从他的纯粹中获得深刻而持久的满足。
人越是纯粹,就越能凝聚支离破碎的人生,也就越能做真正有意义的事,从而越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万花筒世界,纯粹已经成为一种很稀缺的心智资源。网络使我们每天都能接受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却很少是纯粹的。它们往往互相矛盾。我们一边被教导要过佛系人生,一边又被教导要全力生存。商家告诉我们要跟随自己的内心,结果却要我们买单;每天都有各种“震惊”世界的新闻上演,但回首算算,除了一如既往地沉浸在媒体营造的世界里,有几个人真的改变?
生活从来就不纯粹,现在尤其如此。但过一种纯粹的生活也还是可能的,只要你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清醒认识,并不失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