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新探 ——《思维版图》读后感 大学里,我念的是哲学系,第一课,是陈麟书老师讲授的“形式逻辑”,就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规律,一种基本的思维工具,因此至今对那堂课记忆犹新:先是忘了喊起立,在年级党支书林侃的提醒下,屈之的(甲班班长)才喊了“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坐下”!接着,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问这是什么意思?一时间大家都没反应过来,高度近视的侯宪生在底下大声回答:杀猪匠要先把刀磨磨快喽!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不就是研究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嘛!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恩格斯甚而说:“在以往 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存在的,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它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 但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又会发现许多的困惑或矛盾,如何认识或解释,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错且有趣的视角或方案。中国人通常格外关注人际关系,在意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谓“情面”为重,“面子”要紧,就连与别人的交流,接受采访、问询等,也不忘揣摩对方的心思以回应,比如,有人问路,常“好心”回应:不远,不远,而不是如实告知实际距离!我也曾遭遇尴尬:自己在电梯上说话声气稍响,即有人指责,但待其刚出电梯,就有旁观者马上劝慰:别理他,这就是假洋鬼子的做派!这就像“和谐和仁义”,被自诩为中华民族可以提供给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念,以为它不象西方那样以个体、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是以人际关系为基本单位来设计制度和衡量价值,爱屋及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因而显得更加丰富圆润、温情和煦,但,这难道不正是与西方的一种思维模式上的重大差异吗? 正如此书列举的,“思维差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关注和感知的模式:东方人关注环境而西方人关注物体,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喜欢研究事件之间的关系。 关于世界构成的基本假设:东方人看到的是物质,而西方人看到的是物体。 对环境的控制能力的认知:西方人比东方人更相信对环境的控制能力。 对静止和变化的看法:西方人看到的是静止而东方人看到的是变化。 解释事件的方式:西方人关注物体,东方人看到的是包括环境在内的更广大的网络。 组织世界的习惯:西方人喜欢归类而东方人更强调各种关系。 对形式逻辑规则的运用: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喜欢用逻辑规律来理解事件。 辩证法的运用:东方人在遇到对抗时喜欢中庸之道,而西方人更喜欢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 作者理查德·尼斯贝特,在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教授心理学,曾经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界威廉·詹姆斯会员奖和古根海姆奖学金。2002年,他成为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社会科学家,他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试验得出以上这些结论,认为基于不同的环境、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和教育系统,人们思考的世界全然不同,甚至看到的世界也不相同。此书甚至有这样夺人眼球的广告词:从风水学到形而上学,从比较语言学到经济学,亚里士多德的子女与孔子的后代都区别开来。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如此迥异,如何在沟通中想他人所想,本书将为你提供方法! 令我兴趣盎然的,“中国人不太在意对他人的控制或环境的影响,而更在意自我控制,因此中国人会把在家庭中、村子里与他人的摩擦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更好地服从由地方官管理国家的要求”;“他们对幸福的看法与希腊人不同,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生活并不是幸福,幸福是一种与人和谐、淡泊宁静、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中国的单声部音乐反映了中国人讲究统一的思想。中国的主要道德体系——儒家思想——基本上描绘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义务。中国社会使个体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通常是良性的社会机体的一部分,人们之间的责任义务很明显是道德行为的规范指南。在中国,个人的权利就是共同分享群体的权利,而不是个人为所欲为的通行证”......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或者历史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巨大差异呢?第一章,作者就直截了当指出:当今世界上有十多亿人继承了古希腊的智慧,二十多亿人继承了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2 500 年前的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及与之相关的重大成就,其社会结构以及各自的思想观念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他要阐述的就是:每个社会中智慧的方方面面体现的都是其社会的特征。 作者分析道,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态之产生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布局方面迥然不同,他与他的美籍华裔女学生分别以线性图与圆形图描绘了“影响认知过程的模型”:社会生态学-经济-社会结构-关注点-形而上学-认识论-认知过程,从物质层面来解释文化层面的东西。中国的自然环境适宜农耕灌溉特别是水稻种植(也包括日本等)、和睦相处合作以及集权统治、集中管理,中国的平民就生活中一个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制约的复杂社会中。而希腊的社会生态主要由延伸到海洋中的山脉组成,便于狩猎、放牧、渔猎和贸易。这些行业相对来说并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同时,除了贸易,也并不严格要求群体的稳定与对象的固定,等等。 以上的分析与观点会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中国社会的一些特征以及文化特点、现象,比如,农耕经济,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统一集权的政治组织架构 ,“熟人社会”,注重社会的道德约束,奉行中庸之道,讲究经世致用......等等。正如某书评指出的:“这本书展现出,如果我们想解决这当今世界遇到的问题,那么理解东方文化中的个体是如何思考的不仅是有用的,更是必要的。忽略这本书中的教训对于我们来说十分危险。” 在结束语里,作者提问,究竟“历史的终结”(福山)还是“文明的冲突”(亨廷顿)?他解释了不同的观点:分歧会继续,甚至冲突会加剧,但是,世界也可能是一个大融合的过程,或许,更是向同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这是基于各种社会体系和价值观相融合作的。我认为,后一种乐观的见解是比较符合各种文明之间的借鉴、兼济、互补甚至融合的客观过程,以及与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密切关联的。
思维模式新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Ubuntu 18.04 网卡配置IP ifupdown has been replaced by netplan...
- 刚才看到了一个短视频,金星的一段话,可以不在乎全世界所有的人,但是必须在乎塑造我给我生命的父母。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