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心情低落,到了晚上什么也不想干。心情欠佳时,我喜欢收拾东西,于是用了两个晚上把家里没看过的纸质书整理了一下。其实早有整理的想法,一直拖着,越拖越多,越多越乱。
整理东西这件事,对我来说容易上瘾。只要开了头,就欲罢不能。没看的书主要存放在写字台下、床头柜上以及六个纸箱中,还有零星散落在房间各处。本来以为一个晚上就能搞定,实际耗时远长于预估。把一箱箱的书搬来搬去,擦拭、录入,再码放整齐,一晚上鏖战比在健身房还累。
整理完的结果,待读的纸质书一共325本。其中中文图书294本(包括中英双语),英文图书31本。我不敢确定最终的统计结果是否是一个精确的数字,因为就在我以为统计完工时,在书柜下方的一个快递箱里又发现了九本书。这几本书何时买的在哪买的毫无印象,只记得其中两三本早年萌生过兴趣。就在以为大功告成时,又在一个包装袋里发现一本前几年从洛杉矶带回来的一本书。粗略统计完,实际出入应该不会太多。
深夜整理完毕后盘算了一下,如果一周读一本,没读的这些书要到2030年才能读完。这还是在不买新书的情况下,而不买新书是不可能的。但凡能克制,也不会进入到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恶性循环。如果列一个每月啃完一本大部头计划,库存清理完毕同样也要到2030年之后了。想到这里,收拾东西非但没能改善心情,反而更沮丧了。在去库存方面,不知道我的待读图书和中国的楼市哪个更乐观一点?
三百多本待读的纸质书中,诗集、摄影集和绘本几乎没有。“软柿子”已经被我捏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了。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2007年在地坛书市上买的书还没读完。这还不是供着时间最久的,最长的可能已经买了20年还没读。
早年买完书喜欢分类放置,不是按照内容分类,而是按照难易门槛。容易读的我放在书架最下层,读完发现比较水的也放在下层,等待日后发落。难易适中的书,放在书架中层。看书名和目录,评估一下,当下啃不动的放在书柜最上层。这一层包含了大量年轻时热烈装逼和好高骛远买的书。
我曾天真的以为,把书柜中中层的书都读完了,那些放置在上层的艰涩的书籍我也该够得着了。很快就发现这是异想天开,如果只在舒适区反复收割,阅读和认知能力的阈值永远提不上去,那些陌生领域永远无法破门而入,那些险峻的山峰永远只能仰望。那些因畏难而一拖再拖的硬骨头,现在还是无从下口。
至于去库存,我也不打算制定具体计划。大多数时候,我买书和看书都很随机。根据个人经验,一如既往糟糕的表现并不妨碍我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计划制定完后的欣快感,在执行的第一刻起就荡然无存。退堂鼓的鼓点越敲越响,计划反而成了负担,更不易坚持。
书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不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多数时候只是一种消遣。在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面前,与其闷头盲目消化,不如做好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