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都的记忆,都和尚先生有关。
那时还是尚先生的女朋友。 尚先生很怀旧,常常跟我谈起成都,谈起他在绵阳的大学,谈起大学时的林林总总,他是喜欢大学的人和事的。
第一次到成都,是张同学的婚礼,那时的张同学很瘦,帅帅的,四川口音浓重,语速快,他讲的话我一些靠听一些靠猜一些需要同行的人翻译。但是张同学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他开口说话必是奔放的笑容,对,奔放!张同学家乡的婚礼很中国味,俗讲接地气,红色自然是主题色,新娘红色中式礼服,张同学挂满红色绸缎,在院子里那么拜天地,现在回想都是满满的画面感。家里所有墙壁都是粉红色,不知是婚礼而备还是本就如此,总归跟婚礼是很搭的。院子里摆满宴席宴请宾客,作为同行的家属,这场婚礼我竟记不清楚吃了几顿席,印象中每顿都有吃,席间全是同学间的开怀畅饮,茶余饭后的趣事畅谈,与其说是张同学的婚宴,不如说是以此为由同学们毕业后的一次聚会。 这一天于张同学而言,于尚先生包括我这个准家属而言,是开心的!
第二次到成都,是尚先生大学五年聚会,这一次要讲一讲阿生。其实阿生在我每次来成都的经历中都很重要,但这次尤为重要,因为这次活动就是他发起的。 初次见阿生,你并不会觉得他有多健谈,很瘦,很酷,和张同学的热情奔放完全两个类型,接触后会发现这是个暖男,很靠谱的那种。心思细腻,发起活动安排的妥妥当当,用尚先生的话就是阿生在他们大学是通吃类型,什么人都玩儿的来,我的理解是人缘儿极好的。同行人四川话我听不大懂得,翻译给我的除了尚先生就是他,因为他靠眼神知道你需要翻译。记忆中他给我吃过生花生,站在马路伢子上,红皮白瓤的花生,在那种场景下,确是很诱人的美食,以至于我后来见他还想问有没有,但终归是没好意思开口。我的第三次成都行是因公出差,阿生带爱妻接待了我,吃的什么喝的什么并没太多记忆,印象深刻的是手机落在餐厅,阿生二话没说上楼帮我取,他确实很暖。后来张同学也有赶到,至今我没太理解,我们之间的关系坐在一起吃饭也好喝茶也好,当时会聊什么? 我的结论是我比较不认生的原因,所以虽只有过一面之缘,但在异地还是愿意联系他们,他们也因尚先生关系或对我这个不认生的性格比较接受也乐于接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