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我们来聊聊西汉时期的西汉旷世奇才贾谊,最后抑郁而终,为何没有受到当时一代“圣主”汉文帝的重用?
贾谊出生于西汉初期,他的师父是荀子的弟子张苍(与李斯、韩非子等人是同门),精通诸子百家之术。贾谊的政论著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还被选进了中学教科书。其中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贾谊的才华备受世人推崇,《战国策》作者刘向曾评价贾谊:“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意思是贾谊在分析夏商周秦太平和暴乱之根源时,他的论断一针见血,通晓国情,就算是千古名相伊尹、管仲也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不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反而被汉文帝刘恒渐渐疏远,致使贾谊的从政时间只有短短十一年,他到死都没能登上公卿之位。
以至于后代许多人都为之惋惜,包括苏轼,司马迁,李商隐等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经为贾谊添加过笔墨。
贾谊十八岁就能诵诗和撰写文章,在他家乡河南郡非常有名,当时河南郡守吴公听闻贾谊学识渊博,便将他招至自己的门下,并委以重任,在贾谊的辅佐之下,吴公政绩位列天下第一。
汉文帝即位以后,听闻吴公治理有方,便将他调至京城担任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不久吴公把自己的得意门生贾谊推荐给汉文帝,汉文帝任命年仅21岁的贾谊为博士,贾谊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士,汉代的博士相当于清代的翰林院,类似于国家的智囊团,主要负责编撰著述的官员。
贾谊担任博士期间,文帝每与朝臣议论时,其他博士都不能言,只有贾谊对答如流,汉文帝也对贾谊刮目相看,一年之中,将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后来汉文帝想提拔贾谊任公卿,却遭到以周勃为首的一些旧臣们的集体反对并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从此之后贾谊一直辗转在各地担任无关紧要的地方小官,再也没有得到重用。最后在抑郁不得志的情况下,32岁就离开了人世。
作为汉初最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之一,虽然在政期间其短,但贾谊为汉帝国的长治久安筹划了一系列的方针、计略。比如: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
在文帝二年,贾谊上疏了《论积贮疏》。这篇文章点明了汉朝弃农经商的危害,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因为当时西汉在“黄老之学”的影响下,“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废弛。政府对于百姓,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甚至不管不顾的。这种措施当然有积极的一面:使得整个社会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发展。但同时,缺乏管制也造成了一些乱象: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商贾横行、百姓舍本逐末,甚至变得游手好闲。
因此贾谊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论积贮疏》
纵观贾谊一生,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向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虽然他的政治主张在文帝朝没有完全得到实施,但是他给后世之人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比如“推恩令”的真正起源。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各地分封的诸侯王逐渐对中央形成了巨大威胁,并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而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才得到真正的解决。
而这得益于推恩令的实施。在如今很多的主流史书上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功劳,基本安在了主父偃的头上。然而,早在贾谊给汉文帝上的《治安策》里,就已经关注到诸侯王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该方案与“推恩令”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而已。
好了,本期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关注我,我们一起了解更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