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一个数码店里看到了一本书《ThinkPad之道》,周末看完感觉还挺有意思的。在此之前我对ThinkPad的印象一直是停留在IBM和联想两家公司之中,从来没想过ThinkPad居然是一款日本产品,仔细想想,这款电脑确实是有一种日本人务实的设计风格,ThinkPad是IBM在日本的大和实验室设计的。
ThinkPad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耐用,但是让人惊讶的是,最初ThinkPad打动市场的原因是因为相比其他电脑而言它实在是太小巧了(只有10.4寸,在那个年代这个尺寸的电脑,有点像后来macbook air发布时大家的惊讶程度了),而且屏幕的分辨率非常高,实实在在有颜值又能打的产品啊(顿时就想起来隔壁家的mac)。
用过ThinkPad的人对它的小红点TrackPoint肯定是有深刻印象的,最初放入这个小红点是因为希望用户在旅行中不用鼠标也可以使用笔记本(那个时候还没有触控板),后来就成了经典设计,真正将这个小红点发扬光大的是NASA,他们发现在太空是没办法用鼠标控制电脑的,小红点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有一个故事很好玩,在最初的设计中,IBM非常反对使用红色的橡胶帽,因为主机背部的紧急关机按键就是红色的,所以TrackPoint的设计师将其设计成了紫红色,然后每一次迭代都会把颜色加深一点,每次在评审设计的时候总说这个颜色没错,最终强行将TrackPoint变成了正红色。
因为ThinkPad小巧易用,在克服了太空辐射,高强度冲击等等问题之后,NASA带着ThinkPad上了天,这也足够说明ThinkPad的质量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有多么出色了。NASA甚至烧了一台ThinkPad确保整台电脑都没有什么有害物质。
但事实上推动ThinkPad的质量出众的原因是因为IBM把ThinkPad卖给了美国的高校。因为当时往往是学校给学生购买ThinkPad,而且费用不算在学费中,当时的美国学生使用ThinkPad的方式几乎是摧残式的。面对这种情况,大和实验室开始了花式试验,从机身各个方面进行测试,确保笔记本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良好的运行,这期间现代电脑常见的设备冷凝管,磁盘避震算法,防水键盘等等一一被设计出来并应用到ThinkPad中。
这其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因为ThinkPad早年的定位一直是商务和教育市场,普通人并不能负担得起,苹果现在的CEO库克早年在IBM,一直带领团队致力于打造出一款消费者能够负担的笔记本电脑,并最终推出了一款代号为“蝴蝶”的电脑,不料“蝴蝶机”上市的之前,库克便离开IBM去了苹果。库克在IBM的时候就将内藤视为自己的对手,谁知道macbook的设计跟这段历史是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即使在联想收购了ThinkPad之后,其实ThinkPad一直都是大和实验室在负责设计和品控,所以并不存在说联想糟蹋了这个品牌一说。事实上IBM因为主营业务一直都不是PC,所以ThinkPad一直不能算是他们的核心产品,对其的投入自然也大不如联想。
日本的科技从业者有一种“工匠精神”,为了让笔记本可以稳定地接收wifi信号,他们想办法在ThinkPad里塞下了70多个天线。他们对于技术本身的态度真挚、诚恳、踏实,无论是ThinkPad、SONY,松下等等品牌都给人一种非常惊艳且靠谱的感觉,同时日本的工程师非常重视的是工作时的使命感,他们非常注重设计和流程,我想这都是如今浮躁的中国人要去学习的,而不是投机取巧,把偷懒当创新,把随意当做简单面对任何一种工程项目。
说起来自己好像从来都没有真正拥有过一款ThinkPad,联想后来自己也发展了一个ideapad系列,我记得大学时候第一台自己的电脑Y470p就是这个系列的爆款,但是随着PC行业的衰弱,这个品牌最终也没有做起来。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特意去ThinkPad官网看了看最新款的x1,发觉确实是一款不错的电脑,可惜因为操作系统的关系,感觉自己短时间都离不开mac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