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很火,我也很喜欢。
在剧中,纪晓岚不仅是一个清官,还是一个直臣,同时也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文化人。所以也就成了当时众多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其中不乏一些大臣,文人,甚至包括部分讲义气的流氓头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模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或者说是都强迫自己学会了一项新爱好,那就是抽烟。他们的理由更有意思,纪晓岚身上其他特点很难学,比如学识、比如不畏强权等等。但是抽一口烟袋还是很容易学的,那就从容易的和明显的学起。
抛开真实的历史不谈(在真实的历史中,纪晓岚所做的最大的官,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图书馆馆长。在当时他只是陪乾隆皇帝作作曲,写写词的词臣,既不会拥有那么大的权利,也更不可能跟和珅能有半点交集)。
剧中人们对于纪晓岚的模仿,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升级。比如,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拥有中产阶级的经济能力,却能很容易地获得中产阶级产品的替代品。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大多数企业迎着消费升级的风口,创造出来的很多所谓的品质商品,基本上都不是被中产阶级消费了,而是被中产阶级未满的人消费了。比如轻奢,估计现在没有什么比这个词贬值更快的了吧。
到底什么是中产阶级,鉴于商业,或者说是想要把东西卖给中产阶级的机构越来越多,所以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也就五花八门。但是其核心诉求就是一个,尽力把更多的人定义到中产阶级队列里,这样就能扩大自己的受众。
所以,在北上广住着合租房的职员、为了多花100块钱吃饭而大吵大闹的夫妻、甚至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是中产阶级。底层逻辑是,只要你有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心,你就是中产阶级,你就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你就值得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听我的,买吧,买好的,买贵的。
真实情况是,中产阶级就是一个硬件为前提的定义,如果定义懂生活的人就是中产阶级,那么能够让生活变好的硬件条件和资格底气,才是这个定义的核心。
当然,没有人可以定义中产阶级,这是一个在经济逐渐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的一个阶层,尤其是我们花了30年就完成了西方世界200年才完成的转变,这一阶层就更变的不可言说。他们的主要标志就是相对于大多数人,生活的自由度更大一些。而这个自由度我们可以用几个指标来测量。
我对于中产阶级的识别就是,在「购买」这件事上,价格因素的重要性在第三位以后。比如当你买一张床的时候,你第一考虑的肯定不是量入为出,按照你能拿出的钱去选择,而是其他的与体验更有关系的因素重要一些。
关于体验的因素有三个,十分重要:
喜不喜欢
需不需要
合不合适
比如,当你在逛商场时,看到一条裙子。你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喜欢,于是你走近端详,想着需不需要一条这样的裙子,接着可能会穿上试一下。
在这三个因素都能确定的时候,才会去考虑价格,并不是说中产阶级不在乎钱,而是不会为了在乎钱,让生活过的不舒适。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般去品质电商网站,购买一两件相对便宜,但是还要花时间说服自己下决心的,所谓的消费升级的产品,然后在自己合租屋里一遍遍摆弄的人,并不是中产阶级。
就像我看过的一个关于消费升级的解释,十分精辟。
所谓消费升级,就是告诉你,有钱要买好的,没钱咬咬牙也要买好的,而好的就意味着贵的。一分钱一分货,这个自然规律还是不会变的。
我甚至有一个比较极端的设定,在一线城市,一般年收入低于50万的家庭,很难真正做到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所以我更愿意把正在朝这个水平迈进的群体,称为「中产阶级的误差」,当然我也是这个「误差」的铁杆。
(需要说明一下,按照2014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如果一个家庭的年收入可以达到税后50万的话,就属于全国前1%富裕的阶层了)
那么,问题来了,误差总是要消除的,中国现在不到1亿的中产阶级,这个群体正在不断的扩大,我们必然也会步入这个群体。但是现在处于「误差」阶段的人,该如何生活?
鉴于我自己也正处于这个阶段,所以我给自己订立三条规矩:
1.在生活上,部分中产
每个人都会有爱不释手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出现对于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会有极大的影响。比如对于我自己就有三样东西十分在意,书、科技产品和机械部件。这三种东西常常会引起我的冲动消费,而且事后还不太会出现懊悔的心情。
当我们还无法达到全面中产的时候,挑选生活中的一两样东西,实现部分中产会让我们生活的质量好一些,这就是所谓的花小钱办大事。
同样,以我自己为例,一开始我会在这三样东西上都花钱,而且还会花不少的钱,结果我无法同时负担这三部分的中产化,每一部分都无法真正的满足。我后来的方法就是只保留「书」这一部分进行中产化,其他的我都忍着。现在看到喜欢的书,我几乎会第一时间购买,而且对价格并不敏感。(不要以为书很便宜,中国纸质书的平均价格是38元/本,一年的销售额是450亿以上)
这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可以帮你在筛选保留哪一部分中产化有帮助。当你对一个东西渴望第一时间拥有,并且即使你开始以较高价格购买,不久它就降价,你也不会有那种吃了苍蝇的感觉,并依然喜欢这个东西,产生这样的感觉,就建议保留这一项。
2.在挣钱这件事上下点苦功夫
中产的底气还是来自于硬件的充足。我们是无法在思想和精神上讨论中产这事的,毕竟这是随着经济发展才出现的一类阶层。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不可能靠着给小贩讲一讲波动方程函数,就能拎两斤油条回家。
在工作和生活这件事上,我们的时间分配比例必须是工作占到80%以上。你可以看看那些硬件真正中产的人,并不会因为生活耽误工作,也不会因为工作把生活搞得糟糕。
大约一年半以前,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过一位腾讯的总监,35岁左右年纪,儿子10岁了,刚在上海全款买了房子。且不论要不要买房这事,就他本身的定位是一位很标准的中产。他工作是十分努力的,据他说每天能谈的客户不下20个,但是他也会带着自己爱人一起出差,并不耽误感情。
3.懂点审美
如果说以后什么样的人会生活更幸福,估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懂不懂什么是美。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钱去购买好的物件和体验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美,这会是多么悲哀的事。然而,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如果没有乔布斯创造了i系列的产品,我们怎么可能有一种「等我有钱了,我去换一个最新款xxx」的美好期待。想想有钱买不到好东西的感觉,会是多么崩溃。
而且审美这事,并没有太多的天赋因素,我们不需要会创造美,只要能知道什么是美,会选择美就好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一个男的再邋遢也知道什么是美女。
同时,在审美上,我们不必任何事情都懂,比如你可以不懂什么样的服装搭配最美,你可以不懂什么样的发型最时尚,这两点你是比不过理发店小哥的。但是在你在意的事上,你得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比如读书,我必须得知道什么样的书好,什么样的书不好,这是我的乐趣。
你也需要属于你的乐趣,就像你可以不知道什么样的女孩最美,也可以不知道什么样的感情最真,但是你得知道你的老婆有多好。
希望能与诸位共勉。
下班咖啡,让阅读像音乐一样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