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做煮疙瘩。
因为做煮疙瘩,前不久我还特意写了一篇文字。现在,做煮疙瘩对我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云淡风轻。
自然,今天那叫一个得心应手。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很快就准备就绪了。这时某人踱着方步,飘过来说一句,看着好像是不够吃啊!
怎么不够吃。我天天做,我还不知道啊!
一句话呛走了闲散人等,翻着白眼嘀咕,最讨厌指手画脚的人了。你会,你来呀!切!一副自得意满舍我其谁的骄横。
所以,让一个有本事的人,低调谦逊,确实很难,就好比让一个财大的人不要气粗,很难一样。我会做煮疙瘩了,都这么横呢!
一边嘀咕着,一边准备和面。低头看看面盆,有点拿不准,真不够啊?算了,那就加点面吧。于是加了。过一会儿,又加。连续三次,才住手。
但面和好了,一看,我的天,那么老大一块。还是多了。
唉!就一句话,就让我自己拿不定主意,就那一句话,本人就对自己做主妇掂量拿捏食材的感觉,失去了准头。
多了就多了吧。大不了剩下晚上再吃。这样一边团着煮疙瘩,一边思绪就跑了老远。想起刚刚学习的孔子的那句“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有一次子张问老师什么是明智。孔子回答他说,像水浸润万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这个拿着小刀在皮肤上划拉的“肤受之愬”,一般人还是能够正确认识和警醒的。最是那个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之谮”,最难抵挡。
历史上那个三人成虎的故事,不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吗?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恭,被魏王派与太子同去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庞恭临行前曾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人向您禀报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立刻回答说:“我当然不相信。”庞恭接着问:“如果第二个人也向您禀报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说:“我将信将疑。”庞恭紧接着问:“要是第三个人也向您报告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一边点头,一边说:“我信了。”
于是庞恭说:“街市上本没有老虎,但如果三个人都说那里有老虎,人们便信了。如今我陪太子去邯郸,那里与我们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比王宫到街市的距离要远得多,再说背后议论我的,恐怕也不止三个人。所以希望大王今后对这些议论明察,不要轻易相信。”
魏王坦然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地陪公子去吧。”庞恭去了赵国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庞恭坏话的人多了,魏王也就相信了。
在太子结束人质生活回国后,魏王就再也没召见过庞恭,也不再重用他了。
魏王做不到的。我岂能做到。对我而言,何须三人才成虎呢?一人足矣!
杜甫小诗朗朗上口。诗云: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好话,歹话,都如此。想想不免又是欢喜又是惊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