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三观基本一致,却总是因为鸡汤互怼。最近一次吵架发就发生在昨天,他想换个工作,但眼前找不到抓手,觉得被卡住了,沉浸在郁闷里出不来。
为了激励他,我给他微信发了一句话:如果你希望做好,你就会做好;如果你期望致富,你便会致富;如果你想博学,你就会博学。只要不放弃,就是走在成功的路上。
他回复:你30几岁的人了,怎么还相信这些。如果鸡汤管用,大家都是马爸爸。
被他这样怼,我真是既生气又无奈。上面说的,都是我多年来验证过有用的道理啊。好心把自己压箱底儿的秘籍传授给他,却被他这样轻视!
不只是他,我发现好多人都鄙视鸡汤,也鄙视看鸡汤的人。我转发连岳的文章,会有朋友不时在底下留言说,听了这么多道理,还不是过不好这一生。一条鄙视链就这样形成了,有些人觉得自己层次高、境界高、纬度高,看不上这些充满成功学意味的口号式鸡汤,也瞧不起那些认真对待鸡汤的人。
去豆瓣搜索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会发现这本书的评价非常两极分化。有人打了一星,骂骂咧咧说完全是美国垃圾,大部分都是在扯淡,披着科学外衣的鸡汤。也有人给五星,结合自身经历写下了长长的好评。
周鸿祎在自传中数次提到《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还直接引用其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在一次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非常认同书里的观点:所谓的高手都是通过日积月累训练让大脑形式固定回路,回路形成之后,传输速度自然加快,最终表现就是超越常人的反应速度。
鸡汤和书籍都一样,只有相对价值,没有绝对价值。就像一种化学元素能发挥什么作用,要看它与其他什么元素相遇。那些对万事万物都持漠然或鄙视态度的人,就像是惰性气体,什么元素碰到他们,都很难发生化学反应。
任何知识、道理或鸡汤,都只会对特定的群体产生影响。也就是说,鸡汤对一些人确实没用,可对另一些人却发挥了指导性、颠覆性的实际功效。鸡汤没毒,你有毒。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总是能从鸡汤中汲取营养的人,到底做对了什么?
1.捕捉简单话语下的深意
拥抱并妥善应对现实。——from 雷·达里奥
「现实」这个词使用频率非常高,「拥抱」和「妥善应对」两个动词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实在没什么难度,一句人人都能看懂的话。可是,等等,你真看懂了吗?
如果这个道理这么容易理解,达里奥也就没有必要把它写进书里,还用近20页的篇幅去解释这个原则了。
在《原则》这本书里,达里奥围绕真相这个主题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深度思考。他解释了真相与梦想的关系,提出「梦想+现实+决心=成功生活」的公式;他观察到了当真相与愿望不符时,大多数人抗拒真相;他还认为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最值得学习的自然规律;最后他还提出「痛苦+反思=进步」的公式,倡导大家把痛苦作为触发器,一旦感知到这种情绪就进行深度反思。
如果说「拥抱并妥善应对现实」这句话在你大脑中呈现的方式是一个发光的点,那么在达里奥的大脑里就是一个个串联起来的灯泡。
你把它当一句口号,达里奥把它当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事方法,具有广泛深入的根系,是由实际经验和深入思考两味良药炼成的仙丹。
2.精确定义的能力
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from 网络
同样是一句被说烂了的鸡汤。我们对它过于熟悉,以至于大脑已经免疫,每次遇到便自动开启漫游模式,不会再集中精力对这个稀松平常、毫无新意的句子进行解析。
可是对于另一群人,他们习惯于对事物进行精确定义,不允许大脑免疫任何未经审视的信息。
让我们带着放大镜重新看看这个句子。在百度搜「努力」的定义,结果如下:努力指用尽力气去做事情,后来指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比如说努力工作,努力学习。
完全是以另一种模糊来解释一种模糊。怎样算是用尽力气?要用怎么样的力气?定性、定量的标准统统缺乏。你可能要问,不就一个词儿,犯得着吗?只能说,大多数人真的忽略了不够精确的严重性:模糊是一种强大的黑暗力量,它会在不知不觉中阻断你的思维,破坏你的行动精度。
心理学治疗中,有一种治疗压力的方式:将压力因子词语话。也就是深入反思,用详细的话语描述出自己的压力到底是什么?源头在哪里?恐惧是什么?后果是什么?不断问自己问题,杀掉所有似是而非,层层拔掉模糊的外衣,找到那个最核心的东西。
这就是定义的过程。
让我们试着抓出「努力」的形状。先定性,努力是采取一系列有效动作以达成某个目标的行为。再定量,这种动作,必须是连贯的,而不是间断的。
想提高口语水平,能和外国人对话,所以每天背单词1小时;想做自媒体,所以一个月内拼命写了10篇文章,发现收效甚微后就停更了;每天一睁眼,就告诉自己今天要振奋精神,努力向上,可其实也不知道到自己到底要完成什么。用上面的定义衡量一下这些行为,它们真能算是努力吗?
李笑来老师说过,清晰且正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要看他有没有足够多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以及,他的概念之间有没有清晰、准确、正确的联系。
3.给道理搭建使用场景
时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所持有的唯一且最重要的资源。——from 徐小平
不知你是否同意这句话?如果同意,有没有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用?有没有根据这个道理作出决策?
我猜以上都没有。赞同太轻易,雁过留痕之后便无法追寻。缺乏应用的知识没有根,无法改变生活。但有一小撮人特别很厉害,他们掌握让知识落地生根的秘方。
这个秘方就是场景化。从事商业资讯的本田直之一年读书400多本,他在《高效阅读法》中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方法:将书本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制作成笔记,加上自己的想法,随身携带,有空就读。
他在书里写到:如果反复阅读笔记,逐渐会对该内容融会贯通。犹如用惯的工具和手掌结为一体一般,对事物的看法和习惯的动作也会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发现一个能够实践的重点,远比发现一百个重点来的更有效果。在实践中修正并应用,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东西。
所谓场景化,就是在从外界吸收到的信息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主动规定使用这些道理的条件,模拟出适用场景,划出适用边界。
回到前面来自徐小平的鸡汤。根据这句话,我梳理出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制定计划确保我把时间投入在最有价值、最能为我带来更多回报的事情上。定下「能花钱的,就少花时间」的原则。这也是我钱不多,但坚持打车上下班的原因:通勤20分钟时间,可以处理杂事、寻找选题、搜集资料,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关注自己呼吸,做个车载冥想。
大道至简。这世上真正厉害的东西,看起来都没什么了不起,只有懂的人才懂。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是这样说的:简单的事情往往最异乎寻常,只有智者才能看透。
朋友看完文章给我留言,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闻;下士闻道,大笑之。
滚去读《道德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