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出来就是因为不懂
坐在电脑前五分钟,没想好今天晚上要写什么。从笔记本包里拿出电脑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难关,现在最大的难关是“今天写什么主题?”
为什么确定主题难呢?其实可选的主题有很多很多。我们每个人每天做很多事,接触很多可以写的话题,每一个点都值得写。但是,“可以写”和“能写出来”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觉得这个可以写,仔细一想,写不了;那个可以写,仔细一想,也写不了。最终能写出来的主题就很少很少了。我现在就担心,再坚持写几天以后,我就把自己榨干了,能写的全写过了,无话可说了。
觉得自己能写,仔细一想又发现自己写不了,这是因为了解的够不多,研究的不够透,所以想写写不出来。好多年前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当时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的秦晓先生(不是和黄光裕有牵连的那个秦晓)接受采访,秦晓先生说过一段话,我当时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把这段话记到了一个小本上。他说: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有三个层次。最低一个层次是自己懂,但是说不出来;再高一个层次是不仅自己懂,还能说出来,讲给别人听,让别人也懂;而更高的一个层次是不仅能给别人讲明白,还能把它写出来,写成文章。
其中最低一个层次,自己懂但是说不出来,那绝大多数不是因为笨嘴拙舌,而是因为懂的还远远不够。第二个层次略高了一些,那说明懂得更多更深了,但是仍然不够精深。只有第三个层次,能讲出来也能写出来,才说明真真懂了,真明白了。我想,有很多人会怀疑,“能写出来”有那么重要吗?大家可以试一下,你找一个你觉得自己很熟悉的主题写一写试试,一试就知道了。
比如,今天下午我用手机重看了一段周星驰的电影《西游·降魔》。现在周星驰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周星驰的电影我是必到电影院去看的。即将上映的《西游·伏妖》我刚刚在手机上预购了大年初一的票。其实我可以今天聊一聊周星驰的,我也很想聊周星驰,可以我聊不了。为什么?因为我只是看周星驰的电影,对周星驰本人了解不多。我只是喜欢周星驰,我“不懂”他。连秦晓先生说的第一个层次都达不到,所以没办法写的。
再比如,大年初一的电影,除了《西游·伏妖》,我还预购了韩寒拍的《乘风破浪》,我也可以聊一下韩寒啊。说实话,我对韩寒的了解要比对周星驰的了解多很多,但是,只能粗浅的聊一点,估计最多能写出三五百字。为什么?因为我对韩寒的了解和研究还是达不到“能写出来”的标准。
所以,要想能写出好的文字,必须对自己所要写的主题非常了解。这种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时的积累,比如周星驰或韩寒的粉丝,平时就关注他们,日积月累,对他们了如指掌,如果哪一天需要写他们了,那就只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当然,这时候有过写作锻炼的人会比没有写作锻炼的人写的更顺畅、更漂亮。另一种了解就不是平时的积累,而是临时突击了解。还是拿周星驰和韩寒举例子。如果我今晚必须写他俩,我平时又没大关注过他们。那怎么办?那只好临时突击,上网查。先把周星驰和韩寒的大概情况看一遍,然后根据写作的需要做详细的查询。搜索和查询的越多、越详细、越深入,写出来的东西越好、越有水平。
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懂,那肯定什么都写不出来。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输入,信息的输入。我们的大脑要有信息的输出,先得有信息的输入。
现在我理解了,为什么那些高手、大家都是很能写的。我们经常看到某某文集、某某全集,厚厚的一大摞。我们很多人见过最厚的书应该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了吧,厚厚的四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更多,更厚,五十卷。这么多的输出的背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一辈子的付出。
我前几年看了一些书,但是还是有三个问题,一是看书还是不够多,量不够大;二是没有做读书笔记,纯粹是消遣性读书,看完时间久了全忘记了;三是不成体系,各种书都看,不够专注,不够精深。通过这几天连续码字,我发现了自己在读书方面存在的这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