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宽窄巷子,柔金色的阳光照着薄薄的晨雾。走在青石板的路面,轻缓的音乐从街道两边古色古香的铺子里流出,爬山虎的叶子落满石头墙壁。
各色人等,从容的来来去去,徜徉在这低调又奢华的所在。我在竹篱笆的石凳上小坐,旁边一对半百的夫妻身体挨得很近,旁若无人的说着耳语,恩爱和甜蜜四溢。
墙角的万年青和淡粉色、淡紫色的捧花交相辉映。矮胖粗壮的梧桐树枝上挂着古朴的街灯。
镂花的木窗,圆形的柱子顶端盘着一对龇牙咧嘴的木雕狮子,高高的木门槛,两扇色彩斑斓的木门。
这是成都保存最完好的巷子,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带着密一样的过去,在风雨中屹立。
那小碗装着,琳琅满目陈列的是担担面、三大炮、三和泥、香酥豆花、五香油茶、伤心凉粉、夫妻肺片……带着老成都味道的小吃,冲击着现代人的味蕾。门口一个铜制的跑堂塑像,左手把毛巾搭在右肩,笑容满面的伸出右手,裂开的嘴仿佛说着:“请进,欢迎光临!”
摊子上,以糯米面为主料,调以色彩,经过汉代千年传承的面塑(俗称捏面人),品种繁多,形象真实,面部表情小到一个根毛发都活灵活现。
以粽树叶为原料,手工编制而成,早在三国时期就在四川出现的粽编,以扣为主,将一片片粽树叶编制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昆虫及鸟类。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受到保护。
四川卧龙是大熊猫的繁育基地。铺子里摆有各色大小,黑白分明的熊猫玩具,一个个温和敦厚,憨态可掬,好像它们刚从卧龙跑了出来。
一只宽大有些年月的石缸,立在街角,一尾红色的金鱼无拘无束的游来游去。凹凸的缸壁上,青黄色的苔藓覆盖着石刻的市井生活画面,缸两头一对福字,表达着平常日子的希冀与祝愿。
一蓬燃烧的三角梅,从屋顶倒垂下来,真正的展示着什么是花开到荼靡。屋檐下,一个扎马尾的帅哥,叮叮咚咚的打着手鼓,唱着民谣。一张宣传纸上写着一行字:民谣是努力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捕捉美好,比如善良、理想、爱情……简单的文字一下子击中我的心,多日里闷闷不乐的阴郁一扫而光。
街边的活体铜像:人现穿着古老的袍子,带上长辫子的帽子,手上拿着鸟笼、扇子、算盘等道具,带上茶色的眼镜,脸上涂满黑色油彩,鼻尖嘴唇两颊涂上黄色的油彩,配合游人做出各色动作。或立,或坐,纹丝不动,不是眼镜后面的眼睛偶尔忽闪,毫无异议就是一尊真正的雕像。
我国民间有三大快活似神仙之说:洗澡,捏脚、掏耳朵。掏耳朵雅称采耳,乃老成都民俗文化中的奇葩。林荫处立一把太阳伞,一张躺椅,一人一勺一刷一铲,收放自如,一推一捏一掸,轻缓有道。亲历顿觉身心舒坦、耳聪目慧、尘世凡事、恍若空灵。真乃人生之小舒服也。
苗家店铺,手工银饰现锤现打现磨现雕,一气呵成,独有一种韵味和氛围。
成都老戏院子,蜀风民乐,梨园荟萃,舞韵戏魂,霸王别姬,皮金滚灯,巾帼风采,贵妃醉酒,绝美手影,最后压轴的是川剧院的变脸。
形成于明代,距今四百多年历史的四川民间工艺糖画,摆在街角。艺人以糖果为墨,大理石板做纸,勺随意动,顷刻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及戏剧人物跃然石上。食之却令人满眼生辉,口舌生香。
一路走一边看,不觉已是太阳当空,时到正午。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话不假。行在不同的环境下,浸润过不同的文化,眼界开阔了,庸常的思维改变了。
借用民谣歌手的一句话:旅行的意义就是努力在不完美世界里,捕捉那些美好,去支撑平平凡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