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学习慢,为什么抽象的东西难学,日常学习,老是记不牢知识的原因什么?在《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这本书上找到了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一条新的感悟,叫做思想链,或者认知链。
在一个未知的东西里,想学得快,关键是没有对某样事情形成独特的认知链,一般人只有认知点,如遇到什么事情说什么事情,对于记单词方式总结,表达方式总结,走路路径总结,运动时间有什么总结,以上都只是一种认知点,或对某件事情一个点的认知,一个点可以不断总结更好的做法可以使结果达到好的效果,但是这里没有形成一个认知链,理清各其他部分影响结果的逻辑关系,从属关系,联系作用,并列关系等等。在形成了认知链以后可以对整体学习,知识梳理都有更深层次的进步。
依照该书的模式,我根据自己的习惯总结出基本学习过程,该过程就是对学习过程的一个认知链:了解资料,询问人,分块,逐块突破,联系成一个整体。每一个点都可以由很多总结组成,根据实际的需要迁移。例如学习新领域就是先找专著,查找文献等,对于专著的选择,文献搜索技巧,选择技巧就是点总结;询问人,问的对象和方式,形式也点总结;分块技巧,点总结;逐块突破,点总结,主要涉及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过程,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
五子棋学习,象棋学习两者学习也能说明这一点,对于不懂棋得人来说,开始是比较难得,如果一盘盘下,一盘盘复盘学习,花费大量时间,这是典型得点总结,但有没有捷径呢?有!最近将两者学习过程进行对比得出了结论,类比可以推到其他棋类。五子棋入门:,学习规则,知道单子进攻路线,双子搭配得进攻路线的特点,三子搭配得进攻路线,不同棋子模型价值,常见的击杀搭配,行棋思路分析方法这几种,最后将各部分连成一条线,一体化综合思考便可以很快入门。对于象棋的入门,也是如此,首先学习规则,给每个棋子的战斗力进行评分,常见开局方法及优劣,每种将军击杀模型的熟悉,行棋思路的分析,将以上每个点连接起来就能玩好象棋,当然进一步进阶就要拼算力和精力了。
认识一个人总是意见不容易得事,有人会说他的性格怎么样,有人认识一个通过长相怎么样,家境怎么样,但这里都是点认识,并没有形成逻辑链。而这里面有没有逻辑链认知呢?有的,《论语》中面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认识一个人看他做事的初心,做的方式(思维方式),完成事情以后心安的原因,三者结合就可以人情一个人。我个人观点是,人有共性与个性,对于个性上由三观,态度,满足感,欲望,思维方式,情感组成。童年经历,教育,社会环境等影响三观,三观作用于不同事情的态度,态度影响满足感,满足感催生各种欲望,在受到环境影响等限制下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最后有各种行为。这是对一个行为的链状认知。较点认知的好处是可以从多方面和不同深度去体会一个人。
英语学习上也是如此,如果对一个整体不熟悉的话,没办法下手,整体就是烂摊子。如果只对点总结的话,依然无法在这门语言上翱翔。入门只有在了解知道单词,短语,语法各个的部分和个人表达意愿很好的融合起来就能够很快使用这门语言。
那么对生活事情各方面事情有什么启发呢,习惯性点总结,阶段性形成认知链。点总结优化局部做事方法,链总结连接各部分产生更好的效果。
例如看书,获得不同看待世界的视觉,可以先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获得一种看待事情的视角以后,将不同的视角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认知链。如对于普适化的人生哲学《平凡的世界》有很多解释,对于理解社会变迁,社会规律《道德经》提供了由自然规律类比得到社会规律这种视角,《论语》有很多仁义礼信,本质上是人与自己,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的一种。所以稍微组合一下,处于不同年龄段大概会发生什么的心里(一些普世经验),我们看待事物方式由哪些(一些世界观),如何在不同阶段与人相处(理解人的本质需求)。就会多出了原来点认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点状认知可以形成链状认知,链状认知亦可以形成面状认知,但学科中有多种交叉,不同的链状认知,交叉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就可以比较全面的分析事情,那么,要么在原有基础上对已知事情形成了相对准确认知,要么可以在把握已知的前提下运用类比合演绎推理等方法发现新事物,创造出新的事情。
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来说,有所帮助的是,对于单因素影响的事情,采用点总结,优化局部得到最优结果;对于多因素影响的事情,采用链认知,得知各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再找到最优解决方案。这样也是是最优的总结模式。
总之,链认知一种学习方法,也是符合规律的认知方式,马克思哲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链认知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整体与部分规律、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规律,量变到之变规律,故链认知也是应该是一种结合了马克思哲学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