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到一些老年人,记录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
01. 大伯和大伯母
大伯78岁,耳朵有些背;大伯母79岁,十年前得了老年痴呆,今年夏天摔了一跤,大腿骨折,虽然做了手术,但是也不能恢复行走的能力。手术后不久中风了,大伯母又中风偏瘫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
大伯家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按理说照顾母亲的工作分摊到五个孩子身上,应该还比较轻松。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孩子们各自有自己的事情,有的身体不便不能照顾母亲,有的长年在外地打工维持家庭不能回来照顾,还有要照顾家里的孩子,不能住在老人身边照顾。
就这样,虽然五个孩子,每个都成年且有家庭,但是照顾大伯母的任务还是落在了年近八十岁的大伯身上。大伯母神志不清,躺在床上只有吃和拉,完全没有生活的质量和生活意义。
看着大伯给大伯母喂饭,换尿垫,我真的理解了老伴儿的意义,如果没有老伴儿,形单影只的老人,很难有勇气或者有能力生活下去。这也是很多老人老伴去世后,很快也跟着走了的原因。
02 大姨和大姨夫
大姨79岁了,身体还算健康,能烧火做饭。大姨夫81岁了,三年前中风后,一半的身体没有知觉,不能走路,基本都是坐着或者躺着。好在姨夫颤抖的右手还能把饭送到嘴里,虽然会撒出来很多饭菜,至少不用人喂饭。
大姨家有四个孩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孩子们的孩子也都大了。照理说,大姨家的孩子们应该有时间过来照顾老人了,但是老人身边依然没人照看。姨夫的日常生活,全靠大姨照顾。
前天夜里,大姨起床上厕所,刚下床就晕倒在地上,姨夫躺在床上,无法动弹,更无法扶起大姨,只能用含混不清的声音喊人。但是深夜里大家都入睡了,根本没人听见。即使儿子就在后院住这,还是听不到老人的喊声。
大姨一直躺在冰凉的地板上,后院的儿子起床上厕所,听到父亲的喊声,才知道老人这边有事情。从大姨晕倒,到儿子过来把老人抱上床,中间过了多久,老人也不知道。这么冷的天气,老人躺在冰冷的地板上,得了重感冒。万幸的是,老人没有摔坏手脚。
03 楼上一对夫妇
我家楼上一对老人,九十岁了。奶奶得过两次癌症,爷爷得过一次癌症,心脏下过支架。前段时间,奶奶腰椎骨折,恢复后不久,爷爷癌症复发。
这俩老人有两个儿子,但是很少看到儿子们过来,大部分时间是俩老人独自生活。有段时间家里请了保姆,后来不知道啥原因保姆走了。经常看到的是,俩老人推着轮椅出来,要么是爷爷推着奶奶,要么是奶奶推着爷爷,去医院拿药检查之类的。
前几天老人的儿子给叫了羊肉汤送过来,但是老人无论如何打不开快递盒子。直到汤都完全凉了,老人才下楼找到我帮她打开快递盒子。期间还有很多大小事儿,老人处理不了,只得敲邻居家的门,找邻居帮忙。
04 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老人最需要的不是钱,也不是山珍海味,老人最需要的是身边有人照顾。无论是农村老人还是城市老人,能有儿女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是,现在的社会生活压力下,大家似乎都很忙,忙得没时间照顾孩子,没时间照顾自己,更没时间照顾老人。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被压制,被忽视,被无视。
作为中年的我们,该怎么给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该如何做到对老人的贴身照顾呢?多么希望,中年人不再有生存的压力,能平心静气的面对生活,照顾孩子照顾老人,让幼有所养,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