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的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书中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这本书也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理研究成果与工作心得。
蛤蟆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小伙子,也出过一些笑话和麻烦。可它最近因为一些遭遇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了解后,很担心它,便商量带它去接受心理咨询。
于是就有了故事中的蛤蟆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每一次的面谈都使蛤蟆悄无声息的发生变化。我们先看前三次面谈,它们谈了什么,带给蛤蟆怎样的变化,从中我们是否能领悟或者学到什么?
第一次见面(初见咨询师)
蛤蟆被朋友带去做咨询,潜意识是为了完成朋友交代的任务,而且咨询费也是朋友来付的。但苍鹭了解后拒绝蛤蟆的咨询。为什么呢?苍鹭说:只有当你是为自己咨询,是咨询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并为自己的咨询负责,我们才可以合作。
蛤蟆的问题表现在依赖感强,失去了自主的能力。生活中这类人是比较脆弱的,同时也是善于伪装自己的。
第二次面谈(抑郁的原因)
蛤蟆测量的温度计在最糟糕的刻度,它动过自杀的念头。通过苍鹭问题式的引导,蛤蟆将内心压抑的所有不快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吐了出来。这也是释压的一种方式。苍鹭问蛤蟆发生这些不愉快时,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苍鹭一再追问蛤蟆问题?它在引导蛤蟆独立思考,带它主动寻找发生问题的关键在哪里?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自我状态的检测。这对蛤蟆是很困难也是很痛苦的,改变原有的心理状态,或者第一次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本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更何况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蛤蟆。我甚至有些同情这只可怜的小蛤蟆。
蛤蟆在思考良久后,试探性的问苍鹭自己这种状态是不是像个孩子?继而苍鹭说出了“儿童自我状态”。整个过程蛤蟆都像一个孩子一样小心翼翼的寻求长辈的许可。
第三次面谈(成长的寓言)
“蛤蟆,你感觉怎么样?”每一次的发问都是为更好的了解蛤蟆此时的心理状态。而这也成功的带蛤蟆开启了学习探索的模式。当我们感到困惑,愤怒,悲伤时,可以试试这种自问的方式“你感觉怎么样?”一方面转移注意力,一方面及时发现自己的状态做出调整。
接着苍鹭讲解了上一次见面时谈到的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及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种最基本的情感。
儿童的基本情感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而这些基本情感,会随着我们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变化,作出一些调整,从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举个栗子,一个普通班级的优秀生被分到学霸班级里,他就要比在普通班级学习时更努力,否则就会被甩在后面。于是就分出了两种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自然型儿童
适应型儿童
这次面谈结束,蛤蟆有作业奥,就是回忆童年。童年里有我们最纯洁的感情,有我们成长的影子,或深或浅,尘封在心底的某个角落里。偶尔翻出来看看,也许对我们有帮助。你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还记得吗?
明天我们再继续接下来的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