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反复无常,是一个让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
前一秒还好好的,不知道怎么了,下一秒情绪说来就来。
难以沟通,说什么都不听,一进家门就反锁房门,还总是抱怨、指责家长。
不愿表达情绪,也不跟家长说心里怎么想的,家长只能干着急。
有了情绪反应很大,像个炸药桶一样,一点就着!
以上这些情况,家长是不是感觉很熟悉,你家中了几条?
情绪是我们的一部分,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情绪也是流动的,是可以被感知的。
有情绪时你再怎么去忍住、去掩饰,最亲密的家人还是会感受得到的。
其实,青春期孩子的问题,80%是情绪表达的问题。
情绪的表达方式有三种:
1.躯体化
躯体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心理问题长期压抑得不到解决,就以身体的病痛症状来反应,这是最糟糕的一种表达方式。
心里的伤只有身体知道,身体从未说谎,不为人知的情绪都会以身体生病表现出来,心里的情绪无法表达释放出来,反而攻向自己的躯体里。
曾遇到一个孩子被老师批评,抵触去学校,一去上学就紧张到肚子疼,真的疼,没有撒谎。厌学情绪很浓,一提上学就大发脾气,甚至打自己的头。
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做了多项检查,但各项指标正常,就是查不出原因。
其实,孩子可能是将心理问题“躯体化”了,以躯体化症状表达心理不适,用身体的语言表达不想去学校的想法。
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受重视,自己也不敢正视的时候,以身体的名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往往可以一箭双雕。
既可以合理化——“我病了才会这样情绪化”;
还可以通过疾病获得心理上的关心与关注——“你们要照顾我”。
2. 用行为表达
比如高兴得直蹦高、冲突后的打架对骂、摔门而去、逃学厌学、把门关上自己去打游戏不理人等。
有的父母在生气和愤怒的时候会打孩子,这就是在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被打之后,他的愤怒也是被压抑住的,当他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时候,他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还有的人是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当他面对老师和同学感觉羞耻时,面对家长觉得内疚时,用不去上学、进入游戏中来逃避自己糟糕的情绪。
群里,有位妈妈表示,
有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和我们有了冲突之后,总是习惯性地摔门、砸东西。
我发现,孩子爸爸在表达愤怒情绪时,也是用这种粗暴的方式,并在潜移默化中给了孩子。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跟孩子讲话,总是带点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责说教,比如:你该去学习了,该睡觉了,你不应该这么做的,你这样说或做是不对的……
这样的沟通模式一出口就会导致孩子跟你对抗冲突,加剧孩子的暴脾气。
当孩子处于暴脾气时,我们首先要反省一下,孩子为啥出现了这样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是不是给孩子添怒了。
先喊停自己的暴脾气,然后等孩子慢慢平复下来时,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
说出自己当时在面对孩子暴脾气时的真实感受:你这样摔门砸东西妈妈很心痛、很害怕,怕有什么不好的后果,同时妈妈也很心疼你,你一定是心里非常难受憋屈才这样子的。
当我们这样用更平和的方式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时,他也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
3.用言语表达情绪
情绪是我们的内在语言。能够用温和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状态,是最理想的情绪表达方式。
比如:孩子小时候大哭,使劲跺脚,摔自己的玩具。如果我们看见孩子这个样子很烦,大声训孩子,让孩子好好说话,不许闹脾气。孩子就会把这种情绪压抑在心里,躯体化。
如果我们平心静气的和孩子说:“宝贝,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因为妈妈没有带你出去玩生气了?”这样就是不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和孩子对话,直接谈论孩子的情绪,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学会给情绪命名,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位妈妈记录了自己和孩子交流的过程:
晚上儿子还是雷打不动地拿我手机,触到我痛点,我开始焦虑愤怒,突然觉察到自己的坏情绪,还是因为怕儿子一用起来就迟迟不还。
我望了儿子一眼,心想:不就是用个手机吗,干嘛这么紧张呢?
我试着慢慢去把这揪心的事过滤一遍两遍,然后淡然看待心里轻松多了。
1小时过后我跟儿子说:一会我下楼买些菜啥的,需要用手机你可以还我吗?
他说稍等会,我准备好要下楼的那一刻,他把手机递给了我,在我没有多啰嗦的情况下,他其实更能遵守承诺。
与孩子沟通时尽量做到不评判、不命令、不要求,尽量不要用我们的语言行为去激怒孩子,因为每个生命都各自优美,自带密码,都渴望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