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九瓣 365天写作计划第59天的写作内容。
关于阅读,我的兴趣是小说,各种形色的小说。无关获取,无关学习,只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人生在世,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实在是一种幸运,毕竟并不是干必须完成的每一件事都能带着愉悦的心情。我很幸运,至少尚安好且有那么一两件感兴趣的事可以坚持一直做下去。
但对这个世界接触得越多,接触越多未曾碰面的事物,越是发现许多能拓伸的道路。就像阅读,不再局限于文学类,小说类,开始接触心理,历史,经济,以及致用类书籍。我开始更关注于读起来“有用”的书籍。而这恰好违背了我阅读的初衷——兴趣。甚至有点本末倒置。
阅读硬书,即致用类书籍,我深刻感觉到自己的未饱满的状态,只是一味得想要从书本里获得知识。而这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阅读,不再是用心感受地阅读,而是对知识的学习。而我承认,在学校对每门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书籍的涉猎已经让我觉得要吐了,实在提不起很大的兴致再去看拓展的硬书。再者,违背了我阅读的初衷已经让我心里很没有安全感,我不想让阅读也成为一件不那么开心的事。
愈是如此,愈觉得有些书无法琢磨下去。又或者,我还无缘结识那些书。我的人生阶段还未达到那个高度,尚需修炼。我还写过每个人生阶段都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有些书,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怎么自己也偏离了呢?大概正是应了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在《岛上书店》中也可以读到,一本书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对其产生共鸣。
无共鸣的书,读罢也写不出一篇发自内心的读后感,读罢再多的读书笔记也记不住曾在里面见识过什么,只是觉得,好像,貌似,大概就是这样。
不如,先暂时放开那些无共鸣的书,别再懊恼这么棒,这么牛逼的书我怎么看不下去。它与你无缘,硬来便无味。强扭的瓜不甜。
就像我4年前第一次看《百年孤独》,被理不清的人物关系,以及怪诞的情节完全搞糊涂了,怎么看也是乏味,没有一丝感悟在其中,便匆匆翻完。唯一的感慨就是,这本书果然牛逼。以及看《1984》也是因那种未来世界的政治的完全不真实,压根不曾为之共振,看完也不知道这本书里面到底讲了什么。
可是后来等我再拿起这两本书,我为《百年孤独》中这个七代家族的生与亡而感叹历史的变迁,钦佩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能把小说写成这样,能映射美洲的兴亡。我为《1984》里面那个未来世界的统治而惊叹,惊叹作者能将现世状况延伸至未来。
这就像现在让我去看国富论,圣经,以及各种技术书籍,我也是完全无法读下去的。况且现在手里几本致用类书籍还摆在上架上提不起兴致看呢。
阅读也是需要缘分的,缘浅的书放在未来某个时点来顿悟。现下,就读一读因缘相识的书吧,也许你会相见恨晚呢。
在图书馆一次借上7,8本小说的时候,总有一种未名的人生真是精彩绝伦的愉悦感。待翻开每一本,看悦动的文字瞬间构建出一草一木以及人们每一个表情,都是心灵深处的愉悦。
忘了是谁说过,一个人读书必须出自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
我想也是,太过刻意地读书,原本属于阅读的乐趣就丧失了。订下一年读多少本书的计划,给自己列一个长长的书单,都是如此。你会发现,那种遇见一本好书的惊喜感已经没有了,那种相见恨晚的懊恼也没有了。我走在阅读这一条小道上,渐渐发现了缘来即读的惬意。
大学里认识了一个学姐,谈吐间颇具风情,大概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起到图书馆借书时,谈到阅读,为学姐对书籍的涉猎所折服。我问,学姐,你到底读了多少书啊。学姐说,读书哪里敢计算多少本,只是兴趣使然,闲来无事便读,遇上有意思的书便读。而我还在默默向一个学期阅读35本书靠近,还在消灭列下的书单。
我并没有否定那些计划,以及书单,它们仍然非常棒,能够给想阅读的人指出一条明路来,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尝试阅读一本好书。只是我渐渐发觉它们在某种说不上来的程度上并不适合我,随心而读,作为一种兴趣,才是我的初衷,才是让我觉得值得一做的阅读。
林语堂说过: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读书的目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见解,无对错无优劣,怎么各抒己见都无可厚非。于我而言,阅读就是遇见生活,所以怎么能让已经在这操蛋的生活中苟且的我还在书里扼杀这缕想要见识各种人生的灵魂呢?读书尚且如此,谁说生活不就是这样呢?我们无法一要求个普通的十岁孩子去理解三十岁的人有怎样的苦恼。
想读什么书,就先去读,若是你的灵魂为之共振,那么真是幸运,你又结交一个良友,若是翻来倒去甚是乏味,不如先放在书架上,文字需要发酵,你的心也一样。
待某个鸟鸣清脆的早晨,从书架上取出这本你当初看不下的书,翻开,便是一阵醇香弥漫,在书中,在空气中,在你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