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休息,上午给自己做了杯美式,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翻开了叶辛老师的《晚秋情事》。第一次读叶老师的书,过去只看过他的著作改编的电视剧《孽债》。当年可以没有看过剧,但几乎没人不知道那句歌词“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
刚开始看时疑惑男女主的戏份也太少了,更多的一直是同学聚会的絮叨,慢慢的才明白作者就是以旁观者——作家的视角将李月和大盟这对中年人的感情通过插叙与现实串连。
大盟当初为了李月,放弃留在上海的机会随她下乡当知青,后来又把提前回沪读英语的资格让给了李月,等他回上海时李月已经出国有了大好前景且结婚生子,而自己只有父母留给他的8平方米的房子,没有好的工作,只能靠一点手艺手活,一直未婚。
作家及当初一起下乡的知青在李月回国后组织了一场聚会,也在李月的请求下帮助她与大盟重修旧好。这其中很多描写合理的展现了当事人的心情。
比如作家去查探大盟的现状与他谈及李月时,大盟说了这么一段话:
大盟的眉毛拧想来了,深吸了一口烟,手指点着自己的鼻子道,“可我这些年里,守着这又小又穷酸的家,是怎么过来的,你们知道吗?我怎么在打发日子,你们明白吗?哼,真是异想天开,要我和李月……”
这段激动的述说表现了多少大盟的隐忍与不易,也体现了大盟虽然时运不济但也有及强的自尊心。他对李月是有感情的,不然不会在得知李月已经离婚后有了短暂的慌乱。文章是这样描写的:
“说什么?”大盟的眼神变得直勾勾的,双眼瞪得出奇的大,他神经质地抓起小桌上那包纸烟盒,抽出一支来,夹在手里,却又不找打火机点燃,只是有些痴呆地坐着。
虽然这次探访有时让彼此尴尬,但在这一章节末,大盟将自己写的札记给作家让他独自看,看完再议要不要和李月复合的事。这本札记是大盟这几年最隐私的生活,他能放心的给作家看,也体现了他对作家的信任。当然,作家也赠送了大盟一本自己的书,上面写了“大盟老友 惠存指正”。字少情义重,虽然多年未见,但他们从小学、中学到知青的那段经历建立的友情不会因为此事而受损。
文章没有太多李月与大盟单独谈复合的情节,就由作家牵线再现时他们已领证,大团圆结局。他们之间得已那么顺利就和好,得益于当年的感情基础与未经磨灭的感觉。我相信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故事,他们的背景也不复杂,李月有钱孩子已长大,大盟未婚无子,他们之间不像另一个也许会再婚的配角刘玉兰,正如刘玉兰所说:“到了这个年龄再寻找另一半,瞻前顾后的想法多了……”
不管是几婚,感情与感觉都逃不掉现实的洗礼,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也终将在不同的关系中寻找内心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