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五一小长假,依旧是我们几个熟识的小家庭组合结伴出游,由于二胎风暴来袭,四个家庭里的两位妈妈已经是大腹便便的奋斗在二胎的路上了。因此,我们选择的是一个小农庄,悠闲小住。
场景一
四个小伙伴在小农庄里欢快的撒野,你追我赶,大呼小叫,围着游乐设施在满地打滚。
四个妈妈也悠闲的坐在农庄的小湖边聊天。
过了一会,六岁的维维小朋友哭着来了,妈妈,程弟弟咬我了。我一看,触目惊心的一排小牙印子血红血红的在维维的小手臂上,程程妈妈特别不好意思的和维维小朋友和他妈妈连连道歉,“真是不好意思啊,维维妈妈。”
维维妈看着儿子的小手臂上的血印子,眼圈立马发红了,但也碍于面子没法发作,没有吱声,只是带着维维走到一边去了。尴尬的程妈只好和小程程在原地大眼瞪小眼。
本以为就此平息的风波,在另一个尖锐的哭骂声中接着继续,这是四岁的小程程的声音,“妈妈,你去给我叫维维给我把我的瓶子去打满水!一定要维维去!是他把我的瓶子里的水倒掉的!我就要他去装!”咬了人的程程不依不饶的哭闹着。边哭闹的同时还一边用手握拳用力打着已经怀孕8个月的程妈。只看到程妈一脸通红,尴尬又无奈。并连连对着小程程各种安抚和恐吓。但就是不凑效。直到半个小时之后,在程爸的连哄带骗之下,才稍稍平复。但程程依旧是气鼓鼓的不理人。
场景二
晚饭过后,已经重归于好的小朋友们高兴的拿着烟花开心的放着。放完之后更是在维维小大哥的带领下拿着放完的长条形烟花棒子在飞舞,几个小朋友打作了一团。已经完全没有上午不愉快的小插曲的阴影了。只是过了一会,看到小家伙们两两对决,六岁的维维和五岁的果果闹在一起,五岁的萱萱和四岁的小程程打在一块,萱萱一不小心打到了程程的小手,猛地一下爆发的程程拿着棍子硬是追了上去就着萱萱姐姐的脸就是一棍子下来,萱萱疼得立马大哭,我着急地上前一看,闺女的嘴巴已经肿了老高一块了。
可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没事,小孩子打打闹闹总是有的。没事啊。”然后带着女儿去清洗上药。看着女儿红肿的小嘴,我心疼地只能自己把心里的怒火极力的压制下去。
看着生气起来的小程程像一头易怒易爆的小狮子一样动手就打人咬人,让我们的心里都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和情绪。只是再看到维维小手臂上的牙印子,和女儿红肿的小嘴巴,再加上程程爸妈的尴尬,原本开开心心的出游在这几个小朋友的打打闹闹中还是小受一点影响。而面对喜欢遇事就打人的小朋友而言,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打人是一种试探和情绪反应,孩子好打人,无论出自何种原因,成人都应引起高度重视。既不能认为孩子还小,打人也不会造成什么后果,就不予制止,也不能一看到孩子打人,就一味训斥、打骂,使其在成人的放纵或适得其反的教育下,越变越坏,养成恶习,最后变成一个专门欺侮弱小、蛮不讲理、只用拳头说话的人。02
那么,为了孩子能尽快改掉好打人的毛病,我们该怎么做呢?
这时的妈妈可以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可以生气,但不可以打人。让孩子学会,情绪没有对错,但表达的方式有恰当不恰当。温和而坚定的握住孩子的手,制止打人的行为。试着告诉孩子,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生气时候的心里的愤怒。而不是直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但是一些家长在处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时,不是叫骂,就是责打,这种鲁莽的方法有时有效,而大部分适得其反。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暂停”。可以完全不理孩子,也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时让孩子在另一个环境下安静几分钟,父母自己也要冷静下来,然后再给孩子讲清楚利害关系,让孩子接受教训。这种“暂停”的方法,对控制孩子攻击性行为十分有效,但需要在问题发生时立刻去做,且父母要保持冷静和坚定的态度,事后应以理服人。我曾经有另一个亲戚的孩子也喜欢动不动就用打人来解决问题,但他的妈妈在发现之后总是会第一时间走到被打的孩子身边,把这个孩子抱起来,并对这个孩子说:“他打你是不对的,也可能并不是有意伤害你,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教训他,好吗?”这个聪明的妈妈这样做,一是安慰了被打孩子的心灵,使他不会产生报复心理,二是现场教育了她自己的孩子。在她的循循善诱之下,孩子果然很快地改掉了喜欢打人的坏习惯。
当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打了别的孩子时,要让孩子在一个较缓和的气氛中讲一讲事情发生的经过,也就是为什么要打人。当了解清楚原因后,要告诉孩子不管是什么情况,打人都是不对的,要用讲道理的方法处理问题。孩子知错后,要有口头或书面的悔过,表示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03
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5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
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很多家长对孩子十分溺爱,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这时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能让步和妥协,不然会助长孩子的脾气。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也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家长切记自已不要经常发脾气。
以上都是我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以及带孩子的这几年的磕磕碰碰里学习和总结的一些小经验。生儿容易,养儿不易,且教且珍惜。请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一头易怒的小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