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突然曝出罗一笑的事是营销炒作的时候,我的心咯噔一下,迅速浏览了一下新闻内容,还好还好,罗一笑生病这件事,本身是真的。大家的焦点只是集中在小铜人的炒作和罗尔的三套房上。
我松了口气,还好这不是一次利用人们善心的欺骗。成功的欺骗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人的贪念,一种是利用人的善心。如果说第一种情况被骗的人也多少有些错,那么第二种情况,则实在让人寒心。善心被利用,伤害的不仅仅是受骗者,还会透支整个社会的信任度,每一次对善意的利用,都会让这个世界善的机会再小一点,人与人之间再向冷漠靠近一点。
抛开罗尔有三套房这件事,大家对小铜人的营销炒作也格外感兴趣,一些评论文章里,甚至涌上了“带血的营销”这样的词汇。在人们的一贯观念里,善举似乎不能和营销,更别提是炒作放在一起。否则就是消费灾难,就是玩弄人心,就是有愧于天地良心。
然而,我却觉得,在孩子生病的事情真实的前提下,这次小铜人的营销是一次非常好的可借鉴的范本。做善事为什么就不能双赢呢?就这次的模式来说,甚至做到了“三赢”——大众捐献了爱心却未失去一分钱,小铜人的P2P观察大量吸粉,生病的孩子得到了救助。大家各有所得,岂不是这世上最美好的事?
我们鼓励善行,但善行本不该无偿。长久无偿的善行,容易变成过度付出,最终不是受助者衍生出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如丛飞资助学生的事情那样,让人寒了心,要么因为施行者长久的付出得不到任何回报,最终陷入倦怠和埋怨,终止善行。这里不要用佛陀普度众生的心态来评判善行,扪心自问,谁也不是佛。
而但凡长久的善行必然是有除了善良之外的利益予以支撑。比如企业雇佣残疾人可以适当减免税额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长久为善行买单的能力,除了政府这样的庞大机构能够具备之外,就唯有机智的营销能够做到了。
罗一笑事件的营销炒作争议很大,但小铜人公司这次的营销方式却给我们提了个醒,做善事未必是一方单纯付出,一方单纯受益,也可以是多方都获利的好事儿。当一件有争议的事情发生,我们的注意力不该只集中在那些瑕疵上,不该只是忙着批判,忙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摇旗呐喊,更该做的是从这件事中看到可以借鉴的那个部分,好好想想如何完善事件中那些有争议的部分,让这次的争议,变成下次的拍手叫好。
就罗一笑这件事情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可以通过恰当的营销手段,让捐助真正转变为众筹,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和社会单位都能获益,让每一次善举都能得到恰当的回报,从而让善意能够传播得更远更持久。
(一直看到这里还在愤愤不平说罗尔有三套房的同学,请大声念三遍“我的小学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
在这个事情里,缺的是一个能够对整个事件进行公证的第三方,就如同我们在淘宝上买东西需要有一个支付宝那样,我们也需要有一个第三方机构作为施行善举的保障。这个第三方不仅需要不仅需要有支付宝的功能,还需要有一定的审核资质,负责调查事情的真伪最好是采取受捐助人和营销方共同举证,由第三方来核验的方式。
当然,这世界上也总会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事情发生,一旦这样的营销模式发展起来,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各种真正的骗局,这就需要立法的完善。
其他大概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要在行动中一步步去摸索,去改进,刚才都说了,有时就是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嘛。
带血的营销和善意的双赢,不过在一念之间,你愿意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就可以造出什么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