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发育可以促进孩子智商的提高。智商,就是一个人对一些事情的了解具备广度,深度,通常来说就是智商较高。智商的测试内容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有些常识对6岁小孩子来说,应该不太能够理解,比如天上云多了,就有可能下雨,有可能不下雨。100个这样的孩子,只有两三个说,还要看气压,这两三个就是智商较高的了。
智商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不同。考试成绩分数很高的,不一定智商高,因为考试的内容与智商低内容不不一致的。智商的内容多数来自生活的体验,以及孩子自己琢磨的,好奇的行为导致自己渐渐了解的。考试分数是对老师讲的内容的记忆,而不是深入的理解。
智力发育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智商方面的发展,一个是情商方面的发展。情商有三个核心,分别是自我情绪,他人情绪,管理情绪之间的变化。
情商是管住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是人与人相处中的表现,状态,以及变化趋势的。智商是有关自然界物体表现,状态以及变化趋势的。
情商的培养来自自我行为的表现,以及自我行为出现后,自己大脑对行为的判断,控制,以及影响。涉及到与人互动,有身体上的互动,表情的互动,以及语言的互动。5岁以前,能够大幅度地奠定孩子未来情商发展的基础。确定大人与孩子之间的语言习惯,具体做法是:
第一:说话要慢,放慢速度,可以将完整的句子重新说一遍。(不能使用叠词,不能仅仅重复个别词汇)
第二:固化常见情景下的固定语言套路。
第三: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第一句必须是重复一遍孩子的问题,得到孩子确定后,再回答孩子的问题。大人不能确定自己说的是正确的,要告诉孩子,自己说的不一定是对的。
人的基本社交能力就是自我的行为习惯,与人互动的行为习惯,以及与人语言交流的习惯。其中以上的第一条强调的就是语意的完整理解,而不是只言片语地理解,当说话速度快时,孩子捕捉不到整体意思,就会猜测,揣摩,长期下来,孩子对他人的语言就陷入揣摩的习惯中,也就容易打断别人说话,抢话头,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有没有完整语句的组织能力和意识。说话很多不是内容重复,就是交叉矛盾,严重缺乏条理,等十几岁后,再来纠正,已经晚了,孩子也知道自己说不清楚事情,老是遭受打击,也就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最后没有能力与人交往,接着,必然就是自卑,内向,少言寡语,究其实质,都是从小大人说话太快造成的影响。
第二条,见到一个人,就要打招呼,见到人是一个情景,这个情景,要打招呼,就是固化情景下的语言套路。同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打招呼。当天离开一个人,也是一个场景,要挥手,说再见。做到饭桌前,也是一个场景,要有特定的语言,谢谢妈妈做的晚饭,吃饭不看手机,不玩玩具,然后开始吃饭。这类场景固化套路多了,孩子能够渐渐掌握通过语言形式进行自我行为约束,形成习惯,不用费力,也不会害羞,毕竟已经是一种常态的习惯。
第三条,回答孩子的问题,一定要先重复一遍孩子的问题,可以用孩子的原话,也可以重新组织一下,与孩子确定是不是孩子要问的问题,然后再对孩子进行解答。如果自己不会的问题,要告知这个问题,我只能这么解释,要更多的答案,我们可以去查看字典,百科全书等。
孩子的语言能力,以及使用这个能力用于与人交往,互相理解,包括学习,认识,都是源自从小身边人的做法,说法,孩子不断模仿而来,如果身边的大人注意这些,孩子就成长为有能力的人,不是依靠学校教育能够实现的。这些都是源自6岁前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