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了吴军老师关于“边界”问题的探讨,颇受启发。也许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一个边界,有些是我们能看清楚的,有些是则是我们看不清楚的,就好像科学界一直在研究的宇宙边界一样,至今仍是一个难有定论的谜题。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我们戴着不同的镜片过滤世界的大部分信息,我们还用不同的经验和记忆来解释这些信息,搭建起我们内心的世界,并且以为那就是世界的真实状况。佛学中的“色即是空”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我们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都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这种带有潜在主观情绪地认识世界的方式就如同一块边界墙立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而这个边界墙似乎永远无法消失。
认知分层是一堵墙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经常提到“认知”这个词,好像一下子到处都是关于认知的阐述,我们突然找到了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和钥匙,认知升级、认知分层、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认知差距等等。但是这么风靡的概念与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知识改变命运有什么不同吗?如果非要说不同,也许认知只是知识的一个子集,是一种关于知识更精炼的主观提取。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是人类对物质和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合,其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所以知识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而我们通常只是将知识与客观事实和技能相挂钩,显然低估了知识的真正含义。认知似乎是面对知识的一种主观感受和认识,所以说认知论更像是知识论的一个子集,知识论更宏大、认知论更主观。所以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认知论其实在某一个维度上来说就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一堵墙,因为认知论强调的是主观,而主观就是一堵无形的墙。
如果因为认知论产生了认知分层的惯性思维,其潜意识就是一种优越感,虽然个体都会有想要体现优越感的时候,但当优越感成为我们的一种条件反射时,我们的主观情绪就会越来越强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认知优越比物质优越更能迷惑自己,也会让墙更难以逾越。
修墙从探索自己开始
古典老师之前写过一本书叫《拆掉思维里的墙》,讲得也是人的思维定式和主观情绪会限制我们的想法,从而不能很好认清事物本身。但想拆掉这堵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主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降低墙的高度,给自己一个看真实世界的机会。
自然选择给每个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你是特殊的,你比别人重要。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但是这个基本假设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每个人之于世界万物如此渺小,为什么我们就是最特殊、最重要的那一个?知易行难,这是一个漫长的自我修炼的过程。人有边界强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边界墙越来越高,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