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发现有一项技能,可以在网络世界或在现实的室内空间里“意马心猿”,那就是各种假装:假装在学习、假装在旅行、假装在美食、假装在为生活准备......各种假装,不晓得是人的想象力发达了还是人开始喜欢孤独了。
创办于1968年的奥地利南部施泰尔马克之秋艺术节,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先锋艺术节。担任艺术节总监已有10年之久的维罗尼卡·考普-哈斯勒,认为:当代艺术必须要触及普通人的生活,从整个设计的语境下去创作和探讨艺术。她对于2016年艺术节的主题就想探索与呈现中国经济之外文化图景方面的变迁,她想去发现“中国人正在做什么呢?”。她开始关注艺术节与设计与现实的联系,既可打破艺术界井底之蛙的视野,又可触及到普通人,培养更多的观众群,打破由所谓高雅艺术造成的障碍。
我们过多地假装是不是反而把自己无形地禁锢成井底之蛙?经验的积累难道可以是各种臆想沉淀的吗?各种创造创新也是可以在没有生活根基之上模拟出来的吗?不知道久而久之,如此下去,会不会成就出一名神马浮云式的空想家,也就离空气人不远了。
小女子一直在室内设计行业晃荡着,就缩小谈及的范围,让天马行空回落到设计的地板上。既然有“设计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旗号在飘扬着,在各种假装中存在着的,确实是高度的虚拟生活。也许异想天开的虚拟创造,很是科幻,有很多线索,有很多框架,有很多硬朗的东西构建着。可以断定的是表现不了很多朴实存在的经验记忆,也会因为缺乏时间和情感的真实磨砺没有了情感的触动点。各种假装没有了真实生活、真实情感,也就没有了深度和宽度,也许我们知道第一第二步会怎么样,却不是人人都会知道第六步将是怎么样,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在各种假设里虽可任意翱翔,可是假装的人生怎么能有痕迹呢?各行各业都在强调以人为本,设计的空间更是需要真实的存在感,这是不争的事实。满足人的体验感从何而来?生活方式的营造素材需要哪些?生活的痕迹可以凭空而来吗?触动人心的痛点在哪里?艺术既然要触及普通人的生活,那么,为人的各种生活空间而被需要存在的设计,该做如何的思考?
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电影本色,从早期开始便是如此。他的人生成为他的电影主题,反过来,他的电影的每个主题,都铭刻在他的身上,他的个人质地里,浸满了他电影的素材。他用自己的人生,长辈的人生,朋友的人生,以及不断涌现的鲜活年轻人的人生,构造了一个个光影世界。
人生即是电影,空间即是生活。人生有存在感,生活才有生命感。只有真实真诚地呈现出来的,才因为朴实而能怦然心动,才有各种的共鸣,有了共鸣,才创造了观众。韩国导演金基德说:“导演是创造观众的”,出色的设计师是可以为自己创造舞台的。当然,如果你想当逊色而平庸的设计师,可以依然地继续各种“假装”......
(收听更多,请关注公众号“黑咖啡钟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