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得听到家跟小朋友相处时的“丰功伟绩”:现在偶尔会推小朋友一下;看上别人的玩具强行夺过来不撒手;带着小伙伴爬上串下引得爷爷奶奶担心;骑着平衡车带着小伙伴哪儿路不平钻哪儿;嘴特甜,逢人就叫“我的爷爷”“我的奶奶”“我的洋洋”……,作为一堆一起玩的小伙伴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很多行为都是自己原来没有过的。
还记得刚开始下楼找小伙伴玩时,特别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别人笑自己就跟着不明所以的笑,别人哭就会有点疑惑的望向妈妈,像一个渴望融进别人团队的小弟。有时候,有的小伙伴调皮推他,一开始他只会直勾勾看着对方,不知道作何反应。再被推,呆楞楞一阵儿后会哇的哭起来,没有别的反应。渐渐的,玩的多了,恰恰我们又是对他束缚较少的家长(相较于院内其他家长),他就越来越放开自己了。
现在的家,依然喜欢扎堆,喜欢热闹。我会发现他由开始的仅仅找个伴到现在喜欢找比自己强的会玩的伴儿了,有时也会跟着别人傻乐;也会不明原因的兴奋异常;也会凑近乎,但被拒绝了也不着急,会继续凑或者转头找别的玩伴;对疼得耐受力较强,真摔疼了哭个一两声安慰一下啥事没有,回家以后看到腿上的淤青会告诉说妈妈我摔着了,但是不疼,没事了;跟经常玩的两个洋洋玩伴感情挺深,如果看不到小伙伴而看到他们家里的人就会过去问:爷爷/阿姨,洋洋呢?我想找他玩……
我想这其中的变化一方面是他在跟小伙伴玩得过程中自己建立起来的思维逻辑,另一方面也跟我们家长干涉的少有关。君不见小区内孩子们玩的场所,不时能听到爷爷奶奶的吆喝声:别跑!别爬!慢点!不能…!……。我们不,刚会走时小孩子都喜欢走不平路,树林子里,马路牙子,ok,走吧;很小的时候就爬滑滑梯很利索了;爬单杠一气爬到顶,别的家长在下方喊个不停,我们只说:手抓紧就可以哈;爬台子往下跳,跳呗;斜坡上往下冲,有危险时就在下方接着呗……总之,充分给孩子探索的机会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