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看似精于精打细算,然而统算一笔总账,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春节档期间,电影院里发生了一件极为离谱之事。大年初一,在安徽的某家电影院内,一对母子强行霸占他人座位,工作人员前去劝解无果,反而遭到殴打。最终,三百多名观众未能看成电影,而这对母子也被执法人员带离。
评论区有句话颇为痛心:这位老人的“教育”堪称“成功”,将儿子培养成与自己如出一辙的“坏人”,这下她可以“瞑目”了。
不知这两个座位的电影票是否存在差价,但大年初一闹出这般闹剧,这家人恐怕也没心思过春节了。
显然,这家人平日里惯于贪图小利,觉得他人都好说话,不占点便宜就觉得吃亏,结果这次实实在在地吃了大亏,付出了相应代价。
当然,现实中这样的母子毕竟是少数。可即便身边仅有一个这样的人,也足以让人心里膈应许久。这便是典型的只打自己占便宜的小算盘,在大是大非面前也都习惯性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春节前,我与爱人乘坐火车时,遇到一对父子,他们从大连回老家。小孩十九岁,一口东北口音。听他父亲说,孩子自幼在大连长大、求学,很少回河南老家。
我当时多嘴问了一句:“孩子户口在大连吗?”他爸说:“不在,在咱老家。现在农村的福利也不错,户口迁过去了,不好往回迁。”他那个孩子直接对我说:“你别跟他说这些,他根本就不懂。”
我听后,赶忙住嘴,不敢再多言,以免引发人家的内部矛盾。
我有此一问,自然是有缘由的。一个亲戚家的小孩,前两年特意把户口迁了过去,目的不言而喻。还有一个东北的朋友在郑州做生意,每年寒暑假都带着孩子来参加补习班。我见过那个孩子,据说稍微一补习,回去之后就是全校第一梯队,对高考也有信心了。在此之前,他在班里都是垫底的,据他说同学中很少有人学习。
我曾多次向朋友提出“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这两个问题,每次都会引发大家深入思考。如今看来,这两个终极之问,实则引导我们从计较琐碎的小账,转变为谋划长远的大账。我们不应只着眼于眼前的微薄利益,而应多思考那些对自身而言至关重要与更为重要之事。唯有如此,在面临判断与决策时,才不至于主次颠倒,因小失大。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精于算计小账”之人。他们熟知哪家商品打折,深谙砍价技巧。然而,“善于计算总账”之人却寥寥无几。他们从未想过要学会算总账、谋长远,我亦曾是其中一员。
某次因工作需要,我负责整理单位的收支平衡表,耗费良久方才完成。上报之后,我静下心仔细审视这份表格,顿时意识到,既然单位需做到日清月结、收支平衡,那么个人与家庭亦应如此。每月不妨盘点收支状况,分清哪些是可选消费,哪些是必需消费。
于是,我开始记录个人收支账目,每月、每年进行盘点,这不仅是对生活与工作重心的复盘分析,更是为了将更多的时间与金钱投入到有利于个人成长之事上。这一过程虽漫长,但每年春节前盘点收支的习惯,确实让我学会了谋划长远,把握关键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