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登基称帝
(一)挺进中原
失去一大劲敌,黄巢的进军更加顺利。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九月,起义军渡过淮河,开始向中原腹地进发。黄巢已经感受到了胜利的曙光,离权利的中心越来越近的感觉让他更加渴望名利和权力带给他的快感,冲天大将军的名号明显已经跟不上黄巢的野心,在部下的的建议下,黄巢为自己换了一个新的名号:率土大将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现在的黄巢眼光已经不再局限于江淮流域,他的终极目标是政治中心兼商业中心——长安,而且黄巢也改变了原来烧杀抢掠的陋习,每到一地,除了俘虏壮丁充军以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仁爱有加,这是一种心态上的转变。之前的黄巢把自己当作一个为了活命而造反的盐贩子,其他老百姓的生死与己无关,现在呢,他完全把自己当作老百姓代言人、统治者,又怎会肆意滥杀自己的子民呢?
唐僖宗李儇可管不了那么多,因为此刻他正在龙椅上哭呢?接连打败仗,朝堂上各方势力争论不休,一时间又拿不出合理的办法解决黄巢起义军,皇帝年纪还小,知道形势严峻而又无可奈何,居然在早朝上大哭起来,李渊李世民要是知道有这样的子孙,非得气得从墓穴里跳出来不可。
宰相豆卢瑑看黄巢一天天坐大并且开始威胁到中原地区,便提出以天平节度使的职务换取黄巢等人暂时的原地驻扎,也可使中原和都城得到暂时的安全保证。可一个人跳出来坚决反对,这次又是卢携,似乎每次都是他投反对票,然后卢携便开始他的个人陈述,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其实完全还是出于个人的一己之私。可因为他在朝廷有强有力的靠山田令孜,最后皇帝还是采取了他的意见,不招降,坚决铲除。
卢携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建议最终却要了自己的性命,而他的靠山在危机关头却将他弃如敝履,世事沧桑,世态炎凉,又何必太过认真呢。
接下来,黄巢基本上没遇着什么像样的抵抗,十一月攻占汝州,十一月十七日攻占洛阳,然后便挥师西进,向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潼关进发。
这时候的唐僖宗李儇也明白哭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的“阿父”田令孜,似乎也只有他这个干爹能替他排忧解难了。田令孜早就料到长安城会有面临危机的一天,为了不至于在这一天来临的时候失去自己在权力中心的位置,他投皇帝之所好,预先为自己准备好了后路。
田令孜本姓陈,后来跟了一位姓田的公公做了太监才有了现在的名字,不过田令孜倒没有忘本,手握大权之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亲生哥哥陈敬瑄。故事源于一场马球比赛,比赛的裁判是皇帝李儇,球员是陈敬瑄和田令孜的三个亲信杨师立、牛勖、罗元杲,奖品是第一名西川节度使、第二名东川节度使、第三名山南西道节度使。
僖宗皇帝超级喜欢马球,曾自诩如果参加马球进士比赛,自己肯定能拿个状元,田令孜破天荒的向皇帝建议通过一场马球比赛来决定三位节度使的任命,皇帝觉得很有意思,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从后来的结果看,这很可能是一场假球。
第一场比赛,杨师立三人怎么也不进球,皇帝在一旁干着急,只有陈敬瑄出其不意的进球了,之后便满心欢喜的去西川赴任。后边的套路跟第一场差不多,杨师立去东川,牛勖去山南,而一球未进的罗元杲却被皇帝罚了一个月的俸禄,原因呢就是球技太差。
陈敬瑄返回川蜀老家任职正是田令孜一手安排的后路,现在是时候回老家躲一躲了,不过为了让皇帝更加信任自己,他准备干一件大事——请命去驻守潼关。皇帝一听干爹去驻守潼关,心里很是踏实,在他眼里干爹田令孜似乎是无所不能的。可他哪知道现在田令孜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现在分析一下潼关双方兵力对比
黄巢起义军:
首领:黄巢
先锋:尚让、林言
部将:黄揆、朱温、孟楷、赵璋等百余位将领
士兵:枪兵若干,戟兵若干,骑兵若干,弩兵若干,大刀兵若干,后勤兵若干等等,总计60万;
潼关守军兵力:
总指挥:田令孜(远远的躲在城中,遥控指挥)
副总指挥:杨复恭
先锋:神策军左军骑将张承范(临危受命)、齐克让
士兵:神策军弩兵3000,齐克让败退潼关的士卒万余;
这些士兵我们需要细致的分析一下,齐克让的士兵虽是败下阵来的,可毕竟也算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战力算是中等靠上的。神策军嘛,大多都是长安城富家子弟,为了得到丰厚的供给和赏赐才贿赂宦官,不过只是挂名军籍的,平日里高头大马、招摇过市,未曾经历过战阵,就像清朝末年的八旗军子弟一样只会遛狗逗鸟,完全不知战争为何物。这些人一听说要出征,吓得抱头痛哭,原型毕露,为了能不出征,再次贿赂宦官,雇商人和贫苦农民家的儿子替自己出征,而这些普通百姓又何曾见过阵仗呢,战力可想而知。
临危受命的张承范知道这是一场完全非对称的作战,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一再拒绝赴任,可君命难违,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