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具有多面性。一方面是艰难的,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这是多么困难的事;另一方面是伟大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改变全班,甚至影响其他教师带动其他班级学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却比它的威力还大。要想让一个学生顺利的听从你的改变,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定要让他爱上你的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说,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蓬勃。这样看来教育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很伟大的事情。
反思自己的学科,学生热爱语文吗?优等生热爱,可以获得存在感;中等生无所谓,完成任务一般;后进生估计不喜欢,等下课,没有成就感,挫败感时时袭来。
那如何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使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现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要体会到认识的快乐以及智力的自豪感。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这份快乐,爱上自己的学科?
第一,学科教师必须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底蕴。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10~20倍。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先成为有活水源。教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能够联系前后进行打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而在做题目时,教师要先先入题海,了具体情况,才能带领学生抓住主干,不至于太过疲惫而尽早跳出题海。比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已经归纳好了,哪些常见的错误知识点,那么在复习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他们的题目来做。
第二,学科教师必须更有仁爱之心,思考之心。是发自内心的让学生来喜爱自己的课程,并预先在心中接受了学生可能不爱自己课程的结果。不强迫学生一定喜欢,也不能因自己付出了全力而收获不到对应的回报而迁怒于学生。孩子是单纯的的,你足够爱着他,他一定能感受到。
第三,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帮助。优等生稍微注意即可,中等生默默观察,后进生要进行长期密切指导,初衷都是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感受到知识带来的自豪感,让他们对学科有持久的热爱。
不要担心学生只偏爱你一门课程。学生在这门课程上获得了知识的快乐,这份快乐感会帮助她更好的学习其他课程。不过哪怕学生真的,只在一门课程上所获得了优秀,那至少有一门课程,他能够享受到知识的自豪感,对学习仍然保持着向上的心。
而作为教师,有学生深深爱着自己的学科,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