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认真研读了《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第七章,一对词语“正强化”和“负强化”跳入了我的眼帘,细细一读,才明白,“正强化”就是我们老师常常说的“赏识教育”,而“负强化”就是我们也会时常用到的“批判惩罚”,它们的确是一对对立而又统一的教学手段。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批评的环境中长大,就可能会潜移默化地用批评的态度来解决沟通问题;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就要受到惩罚或被威胁,就只有压抑自己的恐惧,否定自己的情感,来换取老师、父母、同伴的认同。这样的管教之下,孩子可能会很听话,但是也会缺乏自信,好奇心受到压抑,无法体谅他人的情绪,存在很多情感的缺陷和问题。
对一二年级的孩子,尤其是涉及到道德或责任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适当惩罚,但是有一点是千万不可以惩罚的,那就是失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多的教训就是从失败中得到的,如果从小就告诉孩子失败很可耻,他就可能不承认失败,或是隐藏自己的失败,甚至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而不会从失败中检讨、学习、成长。
相对来讲,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肯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也正由于有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负强化也就是“批评惩罚”要慎用,一味实施负强化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真正实施负强化时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曾经有教师因为孩子没有及时上交作业,惩罚孩子抄书抄作业20遍,这些负强化虽然可以起到让孩子准时交作业的目的,但是以罚抄为手段,则会暗示学生作业就是惩罚,做作业是件不好的事情,这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虽然负强化经常与惩罚相提并论,但并不等于惩罚,更不是体罚,负强化更看重的是惩罚的结果,而不是惩罚本身。
只有以正强化教育为主,负强化教育为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