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业务负责人,今年参加了很多人员招聘工作,尤其是上半年,见缝插针的看简历去面试。有机会换个角度看职场,有意思。
上份工作干半年就跳槽,所有工作经历中就没超过一年半的,这是当下常态,我的天哪。这恐怕是给我最大的震撼。
从一个求职者角度来看,一年很长,好像够了,不算坏。但从一个公司角度来说,一年才开始热身。算比账,比如,入职半把月才开始慢慢接触工作,一个月稍微懂点门道,三五个月基本能上手,这算快的。接着又干了几个月要说再见。对公司来说实际产值是后面几个月,并不是一年,前期纯属风险投资。对个人而言,职业成长也不是一年。而且离职理由几乎都不是要害的理由,不是公司业务瞎搞,老板人品极度有问题,老板同事能力都很一般,自己已经做到完美没有上升空间。。。所以看到一年简历党,我的心中自会打折扣。
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厨艺比赛节目,里面有个辣评,每次他尝过一道菜就会立即说出少了什么工序,温度火候掌握得如何,哪个步骤成就了这道菜,对于这样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我要献出膝盖。他当年学艺可是先削土豆削了一年,还是光学做一道菜就练了一年。
关于薪酬也有意思,浅资历要的都是高价,反倒遇到个工作七八年的人要价跟那些小朋友几乎无差距,too 年轻 too simple。当然真遇到过,工作经验不足两年,非专业出身,还拿着高薪的帅锅一枚,为毛他挣得比我多,很简单,他的老东家易到那时候融了很多资。行业与行业就是这样的差异。对于这样的求职者,我只能说还是继续找个融好资的公司吧。当我们还不是专家级时,离开平台我们或许什么都做不了。然鹅,公司平台搭建是需要不断投入资源进去,资本家当然看中的是价值交换,个人发展换公司发展,所得即所产减投入。
关于制度与态度,不敢奢求。有次面了个妹纸,居然问我加班有没有调休或者加班工资,宝宝有点被吓着了。咨询行业向来就没有这样的规矩,还是我落伍了行业变了。咨询行业本身结果导向客户导向,工作内容非标准化,不能因为没灵感憋了一下午,结果晚上两小时写好一个方案,那就把晚上算成加班?对于为结果负责的工作没法说哪些是正常工作哪些是加班。好像又轻松黑了下咨询行业。其实本来招聘的岗位几乎没加班,不过她这样问就让人觉得似乎没在这个行业做过一样。其实公司真正关心的是有效工作时间,而不是在位时间。
商业社会固然有人情温暖的一面,但底层基础还是靠价值交换。每当我们想获取什么的时候,还得先想想对方关心什么。看过来来往往的人,也给自己做提醒。做好该做的,超越时间,所有事情会在恰当时候发生,老老实实做好专业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