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小小的社团,每周看一部经典电影,要输出450字以上的影评。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电影躺在硬盘里若干年,终于有这样的契机,一部部看过来。
我自然没有机会去法罗岛,去参与“伯格曼周”,但对我来说,这样一个社团的存在,就如同我的“法罗岛”,而我们的每一周都是伯格曼周。
"If cinema was a religion, this would be Mecca, the Vatican. This is the center of it all."
“如果电影是一种宗教,那么这里便是麦加,便是梵蒂冈,便是光影世界的中心。”
写在前面
这不是别人的浮士德,我想这是索洛科夫的《浮士德》读后感,只是,他把他的读后感,拍成了电影。
所以,影片没法做到如原著一般全面,导演借自己的领悟,从爱情的视角,让我们认识浮士德,或者思考灵魂的归处。(ps,我还是觉得导演把浮士德拍成了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感觉啊)
这又是一部漫长、凌乱、让人发困,总之这不是一部能让你享受着看完的电影。但是,却又同时画面朦胧绝美,风格奇诡,自带仙气,让人欲罢而不能。画面颜色做了消色处理(画面的颜色常常呈现出昏黄、泛绿或者灰暗的色调),每一个场景都如同一副古老的油画,还有那如同从中世纪壁画走下来的女主.,对于一个颜控的我来说,这就足够了。纵然看不懂太多隐喻,纵然受不了男主的大叔形象,纵然不喜欢里面仿佛呓语般的对话,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电影不同寻常的用了接近1:1的的画幅,感觉可以随时截图当画看了。
政治背景
《浮士德》,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改编自歌德的同名作品。
影片拍摄制作历时两年之久,外景地分布在德国、捷克、冰岛各地;俄罗斯导演、法国摄影师、德国的演员阵容,捷克的工作团队。影片的制片人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接受采访时表示:“本片是一个大的俄罗斯文化项目,普京把本片看成是向欧洲传递和介绍俄罗斯精神文化的一种途径,并为欧洲和俄罗斯文化在融合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带着政治任务拍摄的文艺片,战斗民族浪漫起来还真是不一样。
电影简介
电影从云端俯瞰的镜头拉开,如谜团一般的云朵笼罩天空,在云朵之间,天空之上挂着一面镜子,没有人知道它挂在哪里?谁挂的它?用来做什么?照射人家的黑暗,迷一样的开局。然后一束光从厚重的云朵中破出。镜头拉远,大地辽阔,山峦沉寂,大海苍茫,那一张若鸟飞翔的纸片/丝带是做何用?是被浮士德撕毁的魔鬼之约吗?它要飞去哪里?又是迷。
接着,画面急转直下,毫无预警,简单粗暴以一个重口味的画面切入。一个肥胖男人的阳具赫然出现在画面中央,然后以解剖人体的惊悚段落揭开序幕。教授浮士德一边给实体开膛破肚,一边喃喃自语:“灵魂是什么?灵魂在哪里。”故事在颓废的昏黄中展开。
然后浮士德遇到了当铺里的魔鬼,企图当掉他的点金戒指。然而魔鬼说这已经不值钱了。。。
这里就引出了我的第一个疑问:浮士德的真实身份,一个医学博士,为什么会有点金戒指?
这可能就和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历史有关了,有各种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有的说他是炼金术士,也有的说他是巫师,还有的说他是大学问家,等等。那么此处出现的点金戒指是在回应传说吗?
接下来 ,魔鬼异常热情的带领着浮士德走街串巷。
比较印象深刻的有两幕大场景:
场景一 :古罗马式的公共浴室。
这里充斥着女性的躯体:老的、年轻的。透着腐朽气息的与曼妙青春的味道。还有让人恶心的魔鬼的奇怪身材,肿胀而褶皱的肚子,光秃秃的前面和有着尾巴的后面,他的出现让这些女性为之嗤笑,也为之疯狂。而浮士德此刻彻底惊呆。了。直到她看到了散发了少女胴体光泽的美少女 ,在浴室里的浮士德惊得目瞪口呆。他是怎样的浮士德?终日与尸体和那个似乎疯掉的助理相伴,缺钱、缺食物、缺娱乐也缺爱的浮士德,那一刻,爱神降临。纵然博学如他,也无法压抑心中的悸动,心急火燎,唯恐迟则生变,央求着墨菲斯托帮忙。是的,经历了近乎2个小时的漫长的推进,电影终于迎来了它的主题——关乎欲望和克制的一场与魔鬼的灵魂交易。
场景二:莱比锡的地下小酒馆
魔鬼墨菲斯托将浮士德强行拖入体验世俗生活。那些喧嚣的少年,那个担忧的酒保,那些让人疯狂的酒和男生们无处释放的荷尔蒙,让他明白自己虽然坚持却终究无法抵御整个人类向下跌落的惰性。肮脏、战争、喧嚣、愤怒,纵然一人独醒,但终究世人皆醉。而魔鬼墨菲斯托又一次将浮士德带入自己的轨道,让浮士德失手杀了一个愤怒的男青年,而恰好,是少女的哥哥。
至此浮士德已退无可退,一边是少女的诱惑,一边是法律的制裁。他只能从此与魔鬼上天入地,一路同行,陷入了魔鬼的操控。想来,似乎是魔鬼在给浮士德制造圈套,一步步将浮士德引上了他所希望的命运之路,但似乎,这也来自于浮士德每一次自己的选择。
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1、魔鬼到底是个什么物种?
刚开始质疑为什么墨菲斯托的举止行走都开起来很诡异,知道他在浴室里赤裸相见。好吧,很恶心,也不知道是什么?
2、为什么月亮上会有一只猴子?
墨菲托斯去浮士德的家里,通过望远镜,看到了月球,月亮上为什么会有一只猴子?这在隐喻什么?
3、浮士德的助手是疯了么?
为什么要一只跟踪玛格丽特?为什么要用一堆奇怪的东西合成一个史瑞克?是不是因为他也爱上了玛格丽特,但是又极端的不自信,所以要借用浮士德的身份&一个史瑞克来证明自己很聪明?
4、在玛格丽特去教堂忏悔的时候,从壁龛里伸出来那个细细的手指是恶魔吗?
5、浮士德终于得到了玛格丽特,房间外面还有屋子里面,那些丑陋诡异的东西是不是都是恶魔?他们也是要得到玛格丽特的身体吗?那最终玛格丽特的结局会怎样?
6、经常会有一些画面会出现类似倾斜拉扯的感觉,让人看着很不舒服?有时候是人物,有时候是物体。尤其是每一次当欲望在浮士德内心苏醒——他需要吃饱时,他渴望金钱时,他爱上年轻的玛格丽特时,画面上的人就诡异地变形了。既真实,又虚幻,人影仿佛鬼魅,透着悚然的美,流露着寓言荒诞的意味。
7、那么强大的魔鬼,最后被石头砸死了。砸死了。怎么让我相信他之前的强大?
一些美丽的仿佛油画的画面
1、送葬队伍曲折前进那处的远景
2、公共浴池里的少女
3、浮士德小孩子般趴在他爹手术台露半脑袋处互动,超级有爱有木有
4、相拥坠入幽深湖水的场景(莲花相伴下,一位女性(往往穿着婚纱)在幽暗的湖水面忧郁而死。这是个经典的场景,起源何处不知,《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亚,米莱斯所画的《奥菲利亚》)
5、当浮士德将灵魂出卖给魔鬼后,和魔鬼所走上的地狱之路(此处取景于冰岛)
史托克间歇泉(Strokkur Geyser)位于冰岛西南部内陆的史托克间歇泉也坐落在冰岛裂谷和火山带内,和美国黄石公园的老忠实泉一样忠实,每隔8-10分钟喷一次滚烫的泉水,高度10米以上的水柱直冲云霄,博得常年围观游客的阵阵赞叹,也包括了浮士德和他的魔鬼同伴。
电影《浮士德》与伦勃朗的油画
《浮士德》精致的人像构图让人想起伦勃朗,定格在胶片上的光线和色彩呈现出如油画般的质感。
关于影片的思考
几乎没有观众去质疑大师所谓的“闷”,很简单,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观众,浮躁的时代充斥浮躁的观众,所以大师对于很多人总显得艰辛晦涩,
浮躁的时代我们追求色彩的绚丽,但是索科洛夫追求的是一种画面的深邃感,全面将书中所不能体现的色彩张力与质感和主题融合,在电影的色彩与过滤对比的精确度的要求上达到了丧心病狂的态
人生就是长跑,总是有人想要走捷径,图方便,用非常手段和魔鬼交易试图投机取巧,损了灵魂的圣洁。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适当的欲望也是令人和社会进步的阶梯,但是,请坚持欲望的同时坚持底线。
我乃一自我设囚之人。受困于死,以及与死有关的一切,因而受困于生活,以及与生活有关的一切。说到底,不过是受困于我自身。我的欲望,摆脱欲望的欲望;我的恐惧,恐惧于恐惧的恐惧。当然,快乐也是有的。不动声色的时候也是有的。回忆与思索所带来的平和也是有的。不断重复的短暂存在会制造出难以区分的幻象,它在自我这一点上同时给予空虚和完满。悬的状态——弓,无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