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及某位作家,都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也往往整体划一的表示,作家们无一例外从小就喜欢读书,那种如饥似渴的渴望阅读,如何克服书籍的贫瘠带来的心灵的煎熬,是如何抓住有限的资源让自己匮乏的灵魂得到慰藉,又如何在阅读中得到满足,总之,作家们都无一例外的从童年时期就徜徉在书籍的海洋,幼小的心灵就得到书籍中智慧的滋养,也因为如此,作家们有普通人没有的先天优势,就是本能驱使他们向书籍靠拢,吸取人类智慧的营养,让他们敏辩善思,为将来成为一名作家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当有人这么说作家的童年经历,或普通人说自己如何从童年时期就爱上读书的时候,我的心就开始发虚,因为我是如此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却又发现自己童年的时光简直和书籍绝缘,我就深深的怀疑自己再抱有这样的梦想是不是有点痴人说梦了。 而那些说自己从小就爱读书的人,好像也和作家们站在了统一战线,好像他们也早晚会成为作家,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而这些人里面绝对没有我的位子。
我不但童年时期不爱读书,我并且很反感读书,我是一个很自负的人,我从小就认为没有人比我的想法更高明,对于那些书籍上说教一样向我灌输一些人类智慧的东西,我往往嗤之以鼻,我高傲的拒绝任何思想对我思维的染指,或许我本能的拒绝被书籍同化,我并不以为谁的想法有我的高明。所以我拒绝接受外来的思想和教育,我没有给自己任何接触新思想的机会。
这种欠揍的想法一致维持了我的前半生,我活的一塌糊涂,却从来都不愿意改变,并且坚信自己有别人没有的高明。
这种倔强如果用在别的地方估计现在能有一番作为了,但是这种偏执却让自己高傲无比,藐视一切,故步自封,每当看到我的同学在看什么文学著作时,我会嗤之以鼻,觉得只有庸俗的人才会这样趋之若鹜集体崇拜一本书籍,这是多么的滑稽可笑。
我不知道我这样自以为是的作风从何而来,总之我有思维开始就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或许这是家庭教育中自然而然造就的,在我孩童时期家庭环境中不同力量的影响,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性格,这种性格的养成超过了我能控制的范围,在我没有能力影响塑造自己的时候,我就被刻画成了最原始的我,那个我影响了我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并且由此形成了最初的世界价值观。
并且这种由原生家庭环境最初塑造成型的性格,一直影响了支配了我的前半生,在我还没有能力和智慧向来自于原生家庭的自己叫板的时候,我一直用原生家庭形成的性格为人处世,并且觉得那是不容怀疑,正确无误的。
或许人都在反思,反思自己,反思生活,反思人生,当有一天发现自己那原来的一套好像不是那么正确无误时,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我对一些事情困惑不解,我在想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我的想法来自于哪里,为什么我会这样想,这样想是对是错,为什么别人不这样想,是什么让我这样想。
这是空前绝后的自我怀疑,当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你就相当于打开了一扇窗,这是一个改变自己重塑自己的契机,人生就这样的变幻莫测,你不用怀疑是不是新的思维还不如原来的思维,当你一切都在积极前进的时候,你的新思维绝对是更优良和更适应环境的,也就是在一步步的苦苦寻觅中,经历了怀疑肯定坚持加强,你的旧了的不适应环境的思维在逐渐被抛弃,那些开放的有利的适应的新思维在闪亮登场。
这是一场对原生家庭的挑战和否定,你将建立你自己独有的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你会感觉焕然一新,过去的思维取之精华,与全新的思维将构建你的积极适应的意识形态,你发现这才真正的你,一个逐渐完善成熟的你,虽然过程艰难,这一天毕竟你等到了。
其实原生家庭不一定就是坏的,任何事情都有其多面性,一件事情并不能简单划分为有害或有利。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对你造成的影响不分好坏,总有一天你会看清真相,选择那些适应自己的,丢掉那些阻碍自己的,事情在发展中已经优胜劣汰,你只要用心生活,留下的都是精华。
回到命题,我小时候为什么没有明白读书的好处,这是我的潜意识里给我的影响,我没有能力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原生思维,我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拥有了一定的智慧,才能不断的调整自己,所以,我不会埋怨我为什么小时候不懂读书的好处,为什么我浪费了这么多大好的时光,有些事情不是你能决定的和影响的,我要做的就是认真思考,感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