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战中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你有什么看法?最初,我以为那是希特勒的错。后来,我才发现希特勒不过是利用了当时德国人的排外心理,激起他们对富有的犹太人的仇恨。那么,这场大屠杀,到底是谁的错?
布切里老师用了一周的时间,帮他的学生梳理清楚了这个问题。而他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来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的吧!
一 、建立知识背景
布切里老师在第一节课中,运用快速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大量阅读二战和屠杀的相关资料,并结合阅读《纳粹主要的集中营》这份地图。在学生建立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后,他想要讲授的知识就不再陌生。而且通过游戏化的阅读抢答法,学生对资料兴致勃勃。最让我意外的是历史课上还要运用地理思维,美国教师果然不同凡响。
二 、讲授激发思索考
第一节课的问题只是筛选与概括,并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在第二节课,布切里就用“大屠杀是怎么发生的?难道仅仅是因为希特勒,因为党卫军的领导人和纳粹高官吗?”的大问题,激活孩子们的思维。这一次,他开始讲授自己的观点,应该负责任的不仅仅是希特勒和纳粹高官,所有的德国民众都参与了屠杀。并由此引出了“他者”的概念,以及仇恨金字塔。
于是修凡他们借此就很容易地梳理出犹太人被屠杀的原因:
1、 犹太人是他者,没有自己的土地。
2、 犹太人很聪明,很富有,引起本地人的恐惧。
3、 恐惧引发谎言与罪名,于是变成对犹太人的仇恨。
希特勒充其量是这场悲剧的导演,而全体德国民众正是扮演刽子手的演员,当然也有冷漠的观众。
三、 由结论再次生发
如果在我们传统的历史课上,得出问题的结论课程就已经结束了,可是布切里的课堂不是这样的。他又引导学生进一步生发,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他者”,能否避免类似的暴力?当然空口说无意义。布切里又继续给学生发放二战大屠杀时的相关故事,并引入了“旁观者”和“挺身而出者”这样的概念。从冷漠的旁观者到徘徊的中立者,再到勇敢地挺身而出者的一个个故事的分享后,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通过让学生阅读并分享这些故事,使学生逐渐明晰了人在面临困境时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
四、 由历史到现实
这样的课堂实在有深度,但是并没有结束。最后,全体学生还要研究现实中的一则相似案例。布切里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课也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大概就是历史思维的正确培养方式吧?
我已经被布切里老师的高超的课程设计能力所折服。这一环又一环的设计,让学生不喜欢历史都困难啊!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
日更69天,读书感悟第6篇,书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