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由者,没有内部的对抗与暴力。
他总有办法让他的理智与情感相安无事,
让他的责任与欲望相亲相爱,他和他自己相处融洽。
在英语中,表示“成熟”的有两个词:一个是ripe,指的是葡萄、苹果之类的蔬菜瓜果的成熟,它更像是一种生理上的成熟;还有一个词是mature,指的是一个人心理上的成熟。为什么需要有两个不同的词来表达“成熟”呢?因为身体成熟与精神成熟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前者是时间中的沉淀,后者是境界上的提升。一个是横向的,一个是纵向的。所以,很多人身体越来越成熟,精神上却并无多少长进,他的精神跟身体脱节了,不同步成长了,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半成品的“成人”,一个次品的“大人”,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大人”。
在这里,我引用了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这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象。而我又在后面加上了自己的观点“责任之担当”,这是一个人把他的内在气象外化为一种生活的态度与实际的行动。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责任之担当——我觉得唯其如此,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完整的、纯正的、成熟的“大人”。
与众不同,不一定是真自由
生活中还有另一种常见的对自由的误解:我们总以为自由,就是活出真实的自己,就是活得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自由的生活一定和大多数人的生活很不一样。
要知道,真正的“自由”没有固定模板,没有某一套特定的言行模式。活出真实的自己,也不是说你就要跟大家活得不一样,就要活得多么别出心裁,一个人并不是只有反大众、反主流、反常态,才算是自由的,才算有个性。
你以为背包客就一定比工作者更自由?你以为山林田园的佛系生活就一定比人流穿梭的都市生活更自由?这其实只是一些形式上的差异,而自由没有规定形式,自由的秘诀在于,不管你过的是何种生活,你都发自内心感到轻松自在、乐在其中。
真正活得自由,不代表你要活得多特别,你可能看起来跟大家活得一样,但是你这样活,不是因为大家都这么活,也不是因为大家都不这么活。
你这样活,是因为你喜欢这样活,因为这就是你发自内心想要的生活。自由或者不自由的根本,不在于你“干什么”,而在于你“为什么这么干”,你是否心安。你走这条路,不是因为很多人走,也不是因为从没有人这么走,这些都是影响自由的杂念。你走这条路,很简单,就是因为你想走,因为这是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