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1
——By蔷薇花语
第一次听到梁实秋这个名字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但仅知道他是一个写文章很厉害的人。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品读他的第一本作品《闲暇处才是生活》,顺便也稍微了解了一下这位文人的生平。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1903年1月生于北京,杭州人,1987年11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记录。
代表作有《莎士比亚全集》(译作)、《雅舍小品》《槐园梦亿》等。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不同话题的散文短篇,都是作者的一些经历和人生感悟,文字细腻,自然不做作,见解独特。
下面分享一些这本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处内容。
① 悲观篇。我一直认为悲观跟消极是等同的。读完这篇文章,我完全更新了观念,更是佩服作者看问题的深度。他认为乐观主义者天真可爱,但往往经不住现实的打击,会变得消极甚至自杀,而悲观是从坏的一方面来观察一切事物,从坏的一方面着眼的意思。
所以悲观主义者往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过多的希望,就不会有过多的失望,生活得更安稳。
所以自杀者是乐观的人,幸福者倒是悲观的人。
② 送行篇。从古至今,送行都是文人笔下的一大主题。我想,人们热衷于送行,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想再多见一面,因为今日一别,不知再见是何夕?另一个原因也许是为了让与远行的人安心,故乡有时刻在思念他的亲人,不用感到孤单。
然而作者说他最赏识的是“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的那种心情。
对于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霎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麻醉剂,使病人再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
至于死别,看完了这一部分文字,突然明白了,送殡的队伍,年纪大的死者送行的人会更多场面会更热闹,原来是为了让他能风风光光的走,不至于寂寞地离去。
③ 钱的教育。钱不是万能,但是没有钱却万万不能。每个人对待钱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能够管理好钱的人,他大概也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人生。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到孩子,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先满足孩子的消费,从而造成了“孩子不知父多富”而随意挥霍的普遍现象。
作者提到一个对孩子进行钱的教育的方法:
不要把孩子当成孩子,他们也有逻辑思维。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可以每个星期或每个月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共同协商钱的分配。以此培养他们对金钱的意识。
④ 槐园梦忆。这里收录的都是梁实秋与原配夫人程季淑从相识相知到相惜的点点滴滴,平淡而温暖。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朋友招呼梁实秋去吃花酒的那一段。他跟妻子报备一下就出去了,饭后就立刻跟朋友告辞回家了,而且以后也没再有过这样的场景。
回去后他告诉妻子:买笑是痛苦的经验,因为侮辱女性,亦即是侮辱人性,亦即时侮辱自己。男女之事若没有真的情感在内,是丑恶的。
看完了这一段,不禁想起了《何以笙箫默》里面的何以琛,朋友喊他去喝酒娱乐,他都会以“我老婆会生气”为由拒绝,实际上赵默笙完全没有限制他。周围的朋友笑他“妻管严”,他反而笑得很开心。
真正的爱不需要限制,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也能处处能给对方温暖的感觉。
得夫如此,妻欲何求!平淡之中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