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快,回家也有段时间,每日起的晚,似要弥补近几月欠下的睡眠。早上去跑步,摘掉眼镜,尽量不去考虑因不打招呼所带的麻烦。冬有微风,戴着耳机,可以清醒的思考。每日都可以看到喜欢的那棵树,有群鸟集,绝佳的看日落的去处。相对的方向也有一棵树,多少年,还是老样子,有喜鹊窝,下有山枣。还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和哥哥去看被盗的古墓,现在还记得捡起的骨头大致样子。所以我对盗墓笔记之类小说实在没什么兴趣,其实大多盗墓手法粗劣,不过为钱财。见多了,便觉不过日常。
回家无事,已无人打扰,慢悠悠的看看书,把好友送的书看完,觉得太闲的时候就翻翻英语文章,看几篇论文。前几日,试了一下,翻墙用谷歌,揭开假面。做笔记现在都觉得手生了,试着建构起风格。有语言学家喜欢把美定义为一种风格,风格中才可辨识。
前几日去看姥爷,完全孩子模样,一个人包水饺,说话简直像是在说顺口溜。我和妈妈陪他听柳琴戏,剧情支离破碎,顿觉想象力跟不上,中途出去逛了逛,有桃林,想着明年桃之夭夭。回来,三言两语,老爷子便把故事讲完了。一遍一遍,算是重复吗?米兰·昆德拉说“重复是对快乐的一种渴望”。愿老爷子开开心心,可以一直重复下去。
经常想,每日最好有两个钟头“浪费”,一个人,放支曲子,可以念诗,可以跳步,完全属于自己,可以和自己交流。就像现在姥爷一样,可以自得其乐。人与社会,人与他人,,最后还是要到自己身上。可能在黑格尔那里,孤独是第一好事。
愈加发现碎片化阅读的情况严重,似乎无法安静下来去读大部头的东西。即时新闻,即时评论,慢慢地人云亦云。
丧失思考能力。有时想,幸有持续不断的挫败,若人一路高歌下去,该是多么不可一世。每次写周记,总是提醒自己,记得自省,记得不要走向唯理主义,进而走向神秘主义。“知识的僭妄”。现在跑步,脑子不时会出现顾准所谈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愈加觉得自己无知,成长总是产生于自我怀疑之中,不破不立。
沙之书
步行至儿时嬉戏之处
只身一人
有狗吠 不是以前胡同里那只
忽然念起每日送我的爱犬
有鸟于林
依稀见干掉的雏菊
摘了些,已经没有香气
坑塘边杂草丛生 无鱼
也许是,因现在的孩子不知道
鱼有信札
偷偷记下过往
沙与磁石
想起国槐,些微甜味
离家后,仍留得点梦境
梧桐上栖,啄木鸟
一个人
可以踱着轻快步子
神的孩子爱跳舞
黑色裤子,弗朗明哥
嘴唇上,还有些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