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到底适不适合七年级的学生阅读?七年级的学生喜欢不喜欢《朝花夕拾》?
我是站到反对派一边的。最近读了李楠老师的浅、清、活——《朝花夕拾导读设计》后,也有一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没打算非议中学生流行读物,最近他们喜欢读的恐怖鬼故事,仅看封面你就会吓一大跳——灰色的画面上,血淋淋的头像。我不知道这些书会不会成为将来的《聊斋志异》,我只是询问了他们读书后的感受,“好玩、刺激”是他们使用频繁的评价词语。有什么收获呢?他们摇摇头。
李老师的意思我们不用非议学生阅读书目,就更不能干预了,因为黑格尔老人说了“存在即真理”。
我不大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总觉得这句话,多多少少有些绝对。上网一搜,大多译作“存在即合理”。“合理”和“真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也差之千里。况且,不能因为黑格尔是哲学家,我们就照单全收他的名言,如果这句话真是真理的话,那衍太太让“我”偷大人的钱,造谣“我”已然偷了大人的钱,给一个孩子看春宫图,是不是也合理?是不是封建专制社会存在了几千年,也合理?被推翻了,又是合理?而且,这句话拿出来说,如果用来证明很多中学生认为专家们推荐很多名著都是“无聊”、“没意思”的书,是不是也很合理?
温儒敏先生说的好:“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我们要对他们的语文生活给予适当的尊重和关照”更是真理。于是我在七八九年级各选了一个班级进行选样调查。九年级50名学生中,50名学生都说自己看得稀里糊涂的,除了知道他的童年经历,也就是选入初中课本的几篇文章,其他的不知道鲁迅先生要说什么。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说他能看懂《猫狗鼠》,他认为《猫.狗.鼠》是童话,告诉了我们猫狗为什么结仇。八年级一个班52名学生大多是囫囵吞枣读完的,而且记住全部内容的,没有一个,所有的同学都说自己不懂读不懂先生晦涩的语言。七年级的学生更是苦不堪言,他们正在阅读这本书,他们甚至质疑,这部书里有太多的病句。我随机问了几个语文老师,他们也都人认为:鲁迅先生的铮铮铁骨,无愧于民族魂这一称号,但是,《朝花夕拾》却真的不适合七年级的孩子读。
但既然我们并不尊重学生的选择,硬要塞给他们我们部分专家看起来都深奥难懂的文章,这就难怪学生说“三怕周树人”了。
温儒敏先生说要“适当”尊重,所以我们也不能无原则地尊重学生的喜好,我倒觉得我们得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审视他们喜欢的东西,作为阅读材料合适与否?也不能因为“尊重”就听之任之,就一定要认同他们喜欢的。比如说他们喜欢打游戏、喜欢看有趣又有料的《蜡笔小新》,甚至沉迷于不堪入目的黄色动态漫画,甚至是淫秽视频,难道我们都要以一句“存在即合理”,不进行任何干预和指导吗?
我们一定要予以指导。
回过头来说《朝花夕拾》适不适合七年级的学生阅读,我很同意深圳唐建新先生的建议:不适合。我同意唐先生的理由:鲁迅先生的作品语言“晦涩难懂”,《猫.狗.鼠》这篇文章诚如唐先生分析的,简直就是辟头一难,我们老师尚要借助资料才能明白先生一二,何况是七年级的孩子呢?
李楠老师坚持这部书适合七年级的孩子阅读,他设计了导入,他认为讲清时代背景,就能激发同学们的朗读兴趣:这段时间是鲁迅和许广平的热恋新婚期。难道李老师认为用鲁迅先生的爱情(要知道鲁迅先生可是师生恋)就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吗?李老师继续介绍到:他的有些作品是在“三一八”惨案后,对陈西滢等人的辛辣嘲讽,其他的则因为爱情,充满了温情的回忆。我想说的是:“三一八”惨案的发生,鲁迅先生更多的是抨击讨伐政府制造惨案,表现他强烈的愤慨。其次再辛辣讽刺那些御用文人们为政府摇旗呐喊:学生只管读书,搞得社会动乱是不对的。这里的情感是辛辣的嘲讽,并不是温情的批判。
应该说,教育的真理应该“教学要基于学情”,打个比方说,你拿来核桃,对婴儿说:吃吧,这个东西好,可以补大脑!东西是好的,不假,但是,要看他能不能接受?李老师说用三个字就可以解决这本难懂的书:“浅、清、活”,我认为没有那么简单。
“浅”。唐先生说:鲁迅先生冗长的引用,琐屑的夹注式的表达方式,古文外文的引用,以及掉书袋似的率性用字,都给刚从六年级升上来的七年级学生茫然,乃至产生惧怕之感,读完全书的人很少,即使读完了,记得的还是书上的几篇,当然,《猫.狗.鼠》是记得的,但是认为它是一篇童话。也就是误解了先生的意思。鲁迅先生深邃的思想不容我们浅解读,否则会让鲁迅先生暴跳如雷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你看不到他舞剑的意图,却赞叹到:项庄,你的剑术好精彩哦!不是肤浅是什么?要么不读,等领悟能力,阅历都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去读,也比我们现在读得支离破碎的好!
第二个字:清。清晰,线索清晰。李老师说全书是按照从童心的世界到青年时代的人生抉择,再到怀念师友编排的。这种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于是分析就不够准确。
第三个字:活。我不大赞同李老师对字词解释的补充,当然,这可以看出李老师深厚的古文功底,但是,还是要看学情。他懂得一个“粤”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思呢?多年来,寿镜吾老先生投入朗读的“铁如意……”那微笑的样子,那头拗过来,拗过去的样子已然成为一个经典,让我们知道读书原来是可以那样忘情的,知道了那个指挥倜傥的李克用原来还有一件无法弥补的大错,对理解寿镜吾老先生有什么帮助呢?偏离了主题,我想学生也不会因为这个“活”的处理,爱上《朝花夕拾》的。
我们给孩子们推荐作品的理由是他们能从作品中获得精神的食粮,让他们汲取到成长的力量。这几年,我一直给我的学生推荐马来西亚作家许友彬的系列温情悬疑小说《十月》、《七天》、《青色的围墙》等,这些书都能在某一方面给学生以教益。他们也都喜欢读,也都有所收获。
当然,我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反感。相反,我特别尊崇先生,很多时候,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先生的话,想起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想起他冷峻的目光下,一颗火热的心,想起他关于儿童教育的理念,想起他关于黑屋子的思考,想起他那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名言,这些人物形象,这些至理名言,都深深铭记于心,不能忘怀。我只不过是觉得他的有些文章,不适合七年级的学生。有些文章,当然没问题,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风筝》,但未必,由此就一定要读完他的《朝花夕拾》。
我们选择名著,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根据他们已有的文化水平,能让他们积累怎样的知识,提高怎样的文化素养?能够让他们走进文本,接受信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精神层面得到提升,但未必一定要选择晦涩难懂的鲁迅先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