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家庭主妇都有一部心酸史。不管是仰仗了多么可靠的男人,抑或是搁在家里的男人没发挥半毛钱作用。
然而,诸如:洗手羹汤,哺育后代,料理家务,赡养老人......似乎哪一样,都少不了女人来肩负和分担。
在过去的大半生里,岁月不长也不短。往事越不堪回首,越是止不住想。如同村头大妈的家长里短,一旦开篇就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前半生,仿佛为了把日子过好一点。也一直在和生活较劲:与男人较量,同孩子怄气。在反复磨合与较量的婚姻生活里。孩子被拉扯大并教育成熟,也算的上可以为自己邀功的一项谈资。至于找谁领取这份奖励,无从考证,但求自己欣慰与安心。男人却依旧在硬碰硬的争执里,保持着最初的原貌,有几分按着自己的模式塑造成型,不得而知,在日复一日的冲突里,终究也相安无事,在隐忍与看开想透的训练中,造就了我的一身技能。
穷则思变,一点也不假!在吃饭都费劲的早些年。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为劳我筋骨,饿我体肤,空乏我身之后,日子会有一丝改善,并没有。反而更捉襟见肘。粮食并不能提高生活的质量,每年在固定的节气,犁地,和泥,下秧,喷药,施肥,等待收割,粮食收仓。一系列劳作下来,除了能保证一家几口能多吃两碗米饭,多下点苦力之外,没有它途。
人穷志短,也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早些年可以跳脱吃饱不饿的思维逻辑,兴许那时屯块地,占几套房,现如今生活的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但事实往往三百六十度与人开玩笑,端着一大碗素的不能再清汤寡水的食物,坐在村头的草垛上,思考着做些什么可以改变现状。最后的结果也无非是多种地,多生孩子,多养牲畜。或者哪天哪个突然觉醒的自我,呐喊着:甩开包袱,去外面的世界,利用好自己的智和勇,奋力搏一搏,但一回头,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看着等待收割的麦田,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就戛然而止了。
一个女人基于婚姻生活的束缚,脱不开身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希望就寄托在家里的男人身上,百般劝说,也许那个不开窍的男人,才意识到穷则思变。然而这个变,落到实处,也是在数次争吵与较量中求来的。因为要说服一个男人放弃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是着实不易的。家里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吃饱喝足不发愁,近乎完美。背井离乡之后,所谓外面的世界,意味着充满了未知和变数,男人害怕了,所以裹足不前。但迫于女人的争吵和喋喋不休,最终不得不迈出去那一步。所以在下海经商,进城务工的大潮一波又一波席卷偏远山区时,有那么一拨人尝到了甘甜,但并不包括我和我的男人。
男人离家,女人更万般不易。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养孩子,种菜耕地做饭。两个人的工作量全担在一个人肩上,哪一项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成果。包括后来分工细化,服务工种也越来越有市场,家政,月嫂,保姆等等职位应运而生。宏观层面的确反应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不也正好说明,家庭妇女工作的繁杂与劳累。其心酸可想而知。
后来经常听身边的年轻人谈论,关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应对方案里,最直截了当的就是雇保姆,这种生活模式也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
前半生的生活经历,练就了我一身好脾气,好耐心。容忍度最大化的同时,抗压指数也最高。所以后半生,恶狠狠地告别以前的生活,没有丝毫怀恋。数载光阴,我的保姆生涯开始了。和雇主们相处的那些年,那些事,又仿佛昨天,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