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第一次''(下)
【本期嘉宾、朗读书目、及书目作者】
4、作家 编剧,刘震云——朗读——《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刘震云
5、京剧余派女老生,王佩瑜——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6、航天英雄,杨利伟——朗读——《天地九重》,作者:杨利伟
刘震云,著名作家、编剧。创作出《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等热门电影。还参与了电影《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等的表演和制作。和冯小刚二人一编一导,是''绑在一起''的铁杆搭档。其中《一句顶一万句》是其顶峰之作,获得了人民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并助其荣登2011年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这也是他第一次与女儿刘雨霖导演合作搬上银幕的作品。
刘震云的人生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拿到了70多元稿费,立马去“请女朋友吃饭”!和冯小刚合作拍摄《一地鸡毛》,电影上映后公司给了他八万块钱,第一次发了笔小财,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眼睛都绿了,数了一遍又一遍",当日带着全家去饱吃了一顿,拮据的生活也得以改善。但是,认真说起''第一次''这个话题,刘震云还是首推与女儿的这次合作。不仅仅是因为作品''有名'',对女儿''有爱''。作家的深度能借这个''初浅''的话题引出无限含义隽永、意味深长……
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县,除了在北京写作,回河南老家比较多。他的书有一半是以河南、延津为背景的。《一句顶一万句》是提到故乡最多的一本,不仅有故乡的方法论还有大量的河南地名。刘震云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对人生的态度都是在老家形成的,这个“罗盘”至今还在起作用。有时他听舅舅表哥一席话,胜在北京读十年书。
刘震云说: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说着说不着,不在于话语量,而在于最根本的那一句话。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痛苦不是生活的艰难,也不是生和死,而是孤单,人多的孤单。所以人这一辈子都在寻找能说得着的人,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一句顶一万句》中前半部分老汪女儿灯盏的死和杨百顺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继女巧心的走失,作者刻意削弱了在血缘里寻求知音的可能性,而把希望投诸遥远的天国。而后半部分巧心的儿子又回到延津,象征着由天国到尘世的回归。作者最后还是把寻找到生命里“一句顶一万句”的那个人的希望留给了人世。所以这部作品讲的是世代相传的“孤独”,也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
在刘震云朗读的《一句顶一万句》片段中,曾经四处流落的老汪听到东家老范的一句话,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而在现实生活中,刘震云笑称他跟女儿的关系一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甚至还会尊称女儿为雨霖导演。通过跟长大成熟后的女儿的第一次合作,不知二人是否默契和灵通?认定彼此为生命里“一句就说得着,顶一万句”的人?
刘震云朗读《一句顶一万句》选段,作者:刘震云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王佩瑜,上海京剧院著名京剧余派(余叔岩)女演员。1978年出生的她,14岁时由票友舅舅领进京剧大门,开蒙学老旦,短短几个月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后改学老生,一发不可收拾。20多岁就被人们称为“小孟小冬”。王珮瑜扮相俊秀,演唱古朴隽永。2011年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王佩瑜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可以想象,这个女孩跟同龄人相比,已经积攒了多少别样的''第一次''!
王佩瑜热爱京剧,她说:“我觉得京剧是乡音,既是故乡的声音也是祖国的声音。”她不但个人技艺精湛,还主动承担起传承国粹文化的重担。在王佩瑜小的时候,她就发现京剧受众大都是一些老观众。一路走来,深感京剧文化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于是后来王佩瑜开始走下舞台有意识地推广京剧,不仅在各地开办公开课、清音会,还走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京剧。前不久,因为在某档网络综艺上的惊艳表现,王佩瑜还曾引发过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为“京剧推广第一人”。但是也有人批评她:假借传承之名四处圈钱。谈及推广京剧过程中的艰难,王佩瑜则淡然表示:“做京剧演员的分内事,其他的委屈、艰苦都没什么。”王珮瑜“第一次”:用执着与坚持传承中国国粹。
在''朗读者''节目中,王佩瑜用第一次用韵白的读法朗读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致敬前辈孟小冬。铿锵有力的念白,展示别样京剧魅力,让人耳目一新,也尽显自己''千古风流人物''一枚的炫彩风华。希望能感染到更多人与京剧结缘''第一次'',将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
王佩瑜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与其他人相比,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第一次”可谓是历史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背靠整个地球、面向宇宙,甚至代表了全人类。是名副其实的''伟大''!
“第一次”代表着新鲜和未知,这不确定的结果对于宇航员来说尤为致命,失败就意味着有去无回,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何谓''英雄''?就是已经跨越了生死的考验,不惧艰险,无畏牺牲。如何才能称其为''伟大''?就是非同小可,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来的,背后所要面对的风险也同样巨大。所以我们在用鲜花、掌声、喝彩、赞叹来迎接英雄归来的时候,想想这位穿越生死、与我们同样的肉体凡身,他历经了怎样的考验?付出了多大的勇气?
宇航员作为世界上最高危的职业之一,他们承担的压力和风险,普通人难以想象!尤其是独自进入太空完成科研任务的宇航员,不仅要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还要忍受超常的孤独,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必须自己解决。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引起难以挽回的后果,意外随时准备降临!而杨利伟代表我国实现载人航天领域突破的2003年,当时我们的航天技术并不成熟,前面只有前苏联和美国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且发生过多次航天悲剧。
飞天过程中杨利伟同样经历了数次生死考验——飞船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与运载火箭产生了共振,这意外的巨大振动超出了训练极限,杨利伟觉得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难以承受,感觉自己快不行了……而对应传回来的画面是也定格的,大家都以为出事了。当3分20秒整流罩打开,光线透过舷窗照进来,突然刺眼的光线使杨利伟的眼睛明显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很多人都哭了。
返航途中又是一番''轰轰烈烈'',高温的飞船出现了裂纹。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使杨利伟嘴角被麦克风的菱角划伤,出仓时还带着血迹。这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甚至还要随身带枪,防止飞船未能降到预定地点,遭遇野兽等意外……这都是前苏联宇航员拿生命换来的经验。
而在这之前,杨利伟先要经历整整一个月、似乎动用一切可能手段、从头到脚巨细无遗的体检选拔。还有精神意志、生活习惯、飞行记录、累计经验、近三年身体状况等考评。被选定后再熬过5个春秋一天都不间断的高强度训练。连4年后唯一的一次回家探亲,都是由父亲制作了简易的训练器械,母亲按照宇航员食谱给他做饭的情况下成行的。还要学习58门理论课程。一个早已走出学校,结婚生子多年的人,重新回归专业学习状态……
而在这之后,还有太空辐射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严重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所以他们出舱门后无法正常站立行走。虽然杨利伟经过康复训练已经可以正常生活,但他的身体素质无法再恢复到飞天前的水平……
所以航天英雄的''第一次'',绝不仅仅是被选中了那么简单幸运。前前后后的酸甜苦辣,以及历经艰险磨炼后换来的遨游太空、穿越星际的刺激美好,尽在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在节目中,他和一群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的学生一起,朗读了其中最精彩的描写飞天感受、领略太空风光的段落,与我们再次分享那激动人心的''第一次''!
杨利伟朗读《天地九重》, 作者:杨利伟
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
以前不理解文学描写中“美得让人窒息”是什么情形,而此时我真的是屏住呼吸,久久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激动得不得了。
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和倾慕,啊,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您太完美了。
我仔细端详这美丽的星球,生怕错过一处风景,我深知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美景,而唯一的机会幸运地降临到我身上,我一定要替所有的中国人好好看看她,我一边看,一边不停地按动着相机的快门,我要留下所有我见到的奇异景色。
地理知识告诉我,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覆盖着海洋,我果然看到了大片蔚蓝色的海水,浩瀚的海洋骄傲地披露着广阔壮观的全貌,我还看到了黄绿相间的陆地,连绵的山脉纵横其间,我看到我们平时所说的天空,大气层中飘浮着片片雪白的云彩,那么轻柔,那么曼妙,在阳光普照下,仿佛贴在地面上一样。海洋、陆地、白云,它们呈现在飞船下面,缓缓驶来,又缓缓离去。
我知道自己还是在轨道上飞行,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怀抱,冲向宇宙的深处,然而这也足以让我震撼了,我并不能看清宇宙中众多的星球,因为实际上它们离我们的距离非常遥远,很多都是以光年计算。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宇宙的广袤真实地摆在我的眼前,即便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飞天的人我已经跑到离地球表面四百公里的空间,可以称为太空人了,但是实际上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我仅像一粒尘埃。
虽然,独自在太空飞行,但我想到了此刻千万中国人翘首以待,我不是一个人在飞,我是代表所有中国人,甚至人类来到了太空。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我认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达一下,就拿出太空笔,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活动时间】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下午2:40-3:30
【活动地点】厚德楼三楼教师云阅览室
【参与班级】机电25班(班主任: 皇金国)
【参加人数】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