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扉页上的日期显示我在十年前买了这本书,但书签放置的位置告诉我,我并没有读完。想来当时的我大概没能从这本书里获得需要的帮助吧。
书的封面是从低向高仰拍的树林,阳光透过树顶的空隙洒下来,盎然的绿意便多了份明亮,宁静之中带着希望,还有力量,着实吸引我。
得知这次共读的书目,我就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想看看十年的光景是否带来了改变。
过程中偶有所得,简单记录之。
一
身体之于我,一直是个被忽视的存在。
从来未曾想过认真地与她联结,聆听她的话语,也从未想过对她表示感谢以及爱意。
在今天的三段冥想中,我让呼吸自由地出入我的身体。它如一叶扁舟轻轻地在身体里漂荡,时而畅通无阻,时而驻足停留;它又如一根羽毛,轻抚过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给她们以滋养,以力量。
跟随呼吸,我重新认识了我的身体。于舒适处,我表示感谢,感谢她多年来的滋养照顾与不离不弃;于疼痛处,我说声抱歉,没能及时关注它承受的压力与紧张。
与自己的身体待一会儿吧,这也是爱自己的表达。
二
早些年刚练瑜伽的时候,腰怎么也弯不下,就试着吸气,用气息带动身体来到正确的位置。
的确,我们是自己的主宰。主宰自己的身体,主宰自己的呼吸,主宰自己的情绪,主宰自己的意志。我们拥有成长的资源,也同样拥有引导成长的能力。
每一处或每一时的紧张,无一不是一个渴望联结的讯号。停下脚步,感受身体的呼叫,并用呼吸带着感受用感谢、欣赏和珍爱去回应吧。
呼吸和放松给我们力量和活力,让我们可以保持气定神闲,并享受这种状态。
只是,我们忘记它很久了。
三
讨好型,今天恰好碰到了一个女孩儿,应该就是吧。她每说一句话,似乎都在笑,但笑得很疏离,还带着胆怯。言语中总透着各种担忧,怕自己的话不够简练,怕自己耽误了别人太多的时间。交谈中反复询问:怎么才能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怎么才能做个有责任心的人?怎么让别人喜欢自己?
看着这样的她,我真的很心疼。姑娘,先好好看看自己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值得被珍视被珍惜,每个人内在都有一座宝藏,每个人都自带光环。爱自己,欣赏自己,你不必讨好任何人。
过往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沟通模式,可能一开始是为了自保,时间久了,没能随着自身发展而有所改变,就变成了一种障碍,一种破坏,甚至是毁灭。
每个人身上的伤都是自己捅的刀。同样,每个人自我救赎的解药都隐藏在自己的内在宝库里,唯自己努力探求,别无他法。
“ 或许此时你还可以告诉自己,没有任何外界的负面事件值得你以负面的方式去回应,——没有任何事。因此,或许在此时,你的自我关怀蕴含在表里一致的能力中,它将破坏降低到了最小程度,实际上,他没有任何的破坏性。”
四
第一次尝试坐着冥想,第一次尝试让引导词随着音乐和呼吸一起进入身体的内在,感受接纳和允许,心跳的节奏越来越平缓,肩胛骨的疼痛越来越轻。睁开眼睛,内心平静,大脑清醒。
五
看了一下老师今天的冥想内容将近30分钟,我就没有听,直接看书了。
关于选择,最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极简主义以及断舍离的思想在现在的生活中突然表现出了极大的魅力,空间整理师这个行业应运而生。
前段时间,广州的朋友就请了一个团队到家里整理橱柜,过程中双方因书柜的整理产生了分歧。什么书该留什么书该扔,这本书放在这儿还是放在那儿,整理团队考虑的是整齐划一,而我们读书的人却各有喜好和习惯,还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没错,选择的标准不仅不唯一,而且还不是一成不变,不想让整理成为消耗巨大的工程,就要养成定期整理,定期筛选的习惯。
不安定的人生也是如此,为了消除不安,我们一直在努力
获取各种装备,结果肩上的背囊越来越重,人却始终处于看似充实幸福实则仍然不安定的状态。
不安来自“不知道”这种抓不到、摸不透的心情,反过来说,只要真实而又具体的把握,就可以消除大部分的不安。经常给自己进行盘点,有助于客观把握、理解有点了解,又好像不怎么了解的自己,有了这笔“资产账”,就可以安心很多。
问题是进步的契机,是人生中的幸运。而且,遇到问题时,正是整理散乱的心灵空间,舍弃不必要、修复破损的最佳机会。
人生或许就是背着行囊,独自不断地上坡和下坡。无论上坡还是下坡,都是在向前走,尽可能轻装上阵,只带上真正需要的东西。然而,每段行程都不完全一样,所以到底需要不需要,判断的标准也不会相同,所以要定期检查“行囊”,扔下无用的,装上需要的。
六
一直记得张德芬给事情的分类:一是老天的事儿,而是别人的事儿,三是自己的事儿。不去焦虑自己掌控不了的事儿,努力解决属于自己的事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资源,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没错,自己的。面对外面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态度去面对,至于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那是别人的自由,我们不加干涉,也不必受其干扰。道理看似很简单,做到知行合一却可能是一生的修行。
早晨的走廊,同事们一走一过,匆匆间,有的没的地搭着话儿。一句话莫名传入耳朵,让我很不舒服,瞬间心跳加快。回到房间,我打开这段冥想,随着引导词和呼吸,我来到了自己的内在资源宝库,打开大门,深入进入,找出此时此刻我所需要的宝贝,带好,合上门,让其他的宝贝暂是安放在那里。我轻轻抚摸着自己的手,告诉自己:这句话听起来不好接受,可能是说话的人刻薄,也可能是听话的人敏感。记得脱敏哦,亲爱的自己。冥想结束,内心澄澈,异常轻松。
七
跟随引导词,重塑一个新的自己,现在的、几天后的、几个月后的,我无法想象。看不清电视机里自己的面容、行为,也看不清一起的人,很不舒服,很辛苦,慢慢烦躁起来,不想听下去了。那就这样吧,回头再听听看。
八
这趟旅行心潮澎湃,五味杂陈,不太舒服。不知道是不是半生过往有很多压抑住的情感在此时呈现出来,自己还不能完全接的住?感觉这一段冥想可以反复做多次,每一次会有很多变化吧。
九
冥想结束,睁开眼,眼睛湿漉漉地,怎么回事?每一种表达都是蕴藏着能量,无须隐瞒,无须阻止,只需要用适宜的方式去运用它,暂时用不到,也不要紧,让它静静地存放在那里就好。
十
侦探帽在我这里好像不咋发挥作用啊,就连这个引导词,我都是先要做出判断的呢,更何况身边其他的人和事。固有的思维模式很难彻底改变,但不是不能改变,我愿意慢慢尝试。
这些天持续冥想,有时候会轻松到睡去,有时候则会焦躁,书中这段话恰好说出了个中原因。
“当你没有真正跟自己接触的时候,大脑会依据你的自我价值感而自行排斥或接受一个信息。”
说实话,对于冥想中的某些引导语,我内心是有些排斥的。所以即便大脑听到了这番话,也会首先自行关闭通道,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联结,不仅无法深入探求内在冰山,反而会引起内心的焦躁。
看来,时刻保持开放与接纳的心态,是我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课题。
萨提亚冥想不是单纯的身体放松,还带有认知重构的作用,读读文字再冥想,在潜意识中加深理解,进而增强内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