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读了骆玉明的《诗里特别有禅》,觉得有趣,就搜了相关书籍,淘到了这本《老庄随谈》。全书分为39个章节,从老子到庄子,从大道到禅宗,深入浅出,简单明了。非常适合我这种对老子庄子的了解只停留在“道可道,非常道”和“庄周梦蝶”这些大众层面的人读。
“虚静的观照”。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有形的存在,最终都将归于寂灭。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各有韵致。比如,人到中年,难免有很多危机,公司里领导的好恶,学校里孩子的成绩,家庭里夫妻的关系,时时刻刻搅乱我们的心智。渴望荣宠,畏惧屈辱,这本是人性的常态。但是,有时候荣宠也会变成一把无形的刀,大众的认可,上级的好恶,在更多的时候会使人迷失。故,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指引我们要试着摆脱渺小的自我,把“自我”视为无数“他人”,这样就能跳出漩涡,站在更高更永久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
“生命的形式”。每个人都以一定的形式存于斯世,这本来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庄子却提出了怀疑和否定。比如一个婴儿降临世间,犹如一张白纸,有无数的可能,但是当他成年,他就必须从社会中取得一种身份,从事一种职业,失去了多样化生活的可能,这好像是“作茧自缚”的过程。文中提到“公差押送罪犯和尚”的故事,当和尚把公差的头发剃光,公差居然丢失了自己。这个故事虽然蠢笨可笑,但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不就是那个公差吗?“驰骛身心,沉溺外物,终生不得回返”人生就好比飞蛾扑火,义无反顾。在生活中,我们太需要外在的东西来得到满足,然而再伟大的事情,到头来,也不过是外在东西,又怎么能真正给人以满足?
“高蹈与委顺”。庄子主张,在现实世界中,必须“不为世所用”。就好比树木,因为不成材所以终其天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然而,现实却是矛盾的,有的时候你不去找麻烦,麻烦却找上你,所以随机应变才是苟活之道。有时候愚昧才能给人以单纯的快乐。智者比别人看到更多更深刻的事实,便只能比别人承担更多更深刻的痛苦。阮籍的虚与委蛇和嵇康的直性狭中相比,前者似乎才是真正的智者。正是,“万物齐一,所以是非不足道,委运任化,所以到处当随遇而安。”
“语言的陷阱”。老子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语言既是人类的立足点,同时又是人类的陷阱,它给万物“尺度”,同时也让我们局限在这些“尺度”里。比如,蒋勋老师在《写给春分》一文中说到:“我去了黄山,去了华山,一路上看到历朝历代的题咏,密密麻麻,都刻在石壁上,赞叹风景,歌咏风景。但是,太多文人题记,也遮蔽了好山水,江山仍在,却都是成见,看不见风景了。”就好比现在这个时代,信息多的犹如井喷,其中不乏让我们遮蔽双眼,充满成见的内容。要想着这些信息洪流中,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理智的头脑,谈何容易。
“道与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的基本特征。故,禅是不能言说的。修禅之人,反对一切外在的权威和偶像的崇拜,可以无祖无佛,把佛祖圣贤比为屎。有时候让人觉得完全不可理喻,有时候又觉得他们的心智宏大无边。所以“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换而言之,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人生真谛。无论身在何种境地,当人生化合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同为自在自足无外求的一体,便能消除生命中的一切焦虑,勉强与缺损。
总而言之,《老庄随谈》是一本可以随时让人心静的好书,你可以当它是枕边书,随手翻翻,以解寂寥;也可以把它当作了解道家思想的门户,细细读,慢慢品。“看尽热闹繁华,能从吵杂中出走,洪荒总会为一、两个出走的人准备一片干净山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