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普职分流自80年代就确立了,只是推行力度在2016年前后加大了直到今年双减政策落地。
孩子家长们担心的一代问题是两点,一是会不会受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强制比例影响使孩子被分流到职中,二是上了高中的孩子能不能上得了好高中。
次生问题是:
#如果上了职中,会不会学得到东西,
#如果上了职中,我娃会不会跟着其它不爱学习的同学学坏。
#如果上了职中,孩子将来会不会有学历上升的机会?
必须达成共识的当然是政策正在转型而且转得已经很明确,同时,高中,高考,大学都在改。
原来的情况是:
#重点中学择优秀学生,高升学率,更吸引更好的学生。
#补课的学生越拨越高,不补课的,只得砸锅卖铁追随。
#家庭收入,家长资源,家庭背景,补课率,资金投入已成为成绩相关的决定性因素。
那一场长期战役中(至少1998-2016)胜出的是学区房和培训机构。
现在的导向是:
#机会均等:由市到区的名额下放,分散生源,遏制择校,摇号,公民同招。
#教育均衡:投入,师资,管理由政府参与。
#社会流动:阶层强制混合
这一场战役中,不,这不是一场战役,这是一场飓风,习卷的是学区房和培训机构。
劝说因素(支持国家,摇旗呐喊的)的说法有:
#在一个优生林立的重点高中,班级中出现抑郁的情况不是少数。
#在一个优生林立的重点高中,你的孩子可能会变得不自信,因为好学生太多了。
#倒底是好学校教出了好学生,还是好学生促成了好学校?
#研究表明,学生分数的高低影响因素中,本人智力,认知水平,家庭点60-65%,学校只占10-15%
#在世界经合组织PISA测试中,中国学生学业素养第1但幸福感,学校归属感,生活满意度却位列底部位置。学业成绩高低,不等于创造力高低,不等于幸福。
过去,高等教育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是精英化路线,上好大学就等于有好工作,而现在的大学入学率高达50%,考上大学并不再等于有好的人生。
国家说,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培养学业水平,综合素养达标的合格人力资源上去,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家长长说,我们只想孩子有个好工作,好前途,其次,我们想让他们有个幸福人生。
国家说,家长,应该从择校的执念转到研究学习方法,效率,培养思维能力,自驱力上来,帮孩子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帮孩子发现兴趣,启发她们发现自己。
实际上,家长和学校共同的任务是上面这些。这么重大的任务,单独家长,单独学校,都不可能完成,更何况还要有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育人。
改革远未完成,在落地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变量,也会产生很多思考
#比如,普职比会不会取消?
#全国区域差别太大,一刀切会不会有所改良?
#九年级强制分流,如果延后到高中再分流会不会更好?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如何均衡?
#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好的产业配套和相应的工资福利怎么办?
#校企合作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热潮?
#个别职校的中本班,3+4中本连读还能持续几年?毕竟,国家想要的是干活的。
#家长肯定希望孩子有一个学历上升的通道,而这个通道能否不要取消,而是延后给孩子们一个窗口,让学习成为终身的选择?让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
题外话是:
#当然国家肯定是希望他们留下,但是作为个体来说,如果他们在职校加强外语学习,成为国际化人才,会不会对个人的发展更有利?
#当孩子们上不了普高,又不允许补习,出国留学会不会还是成为他们逆风飞扬的一个选择?
可以预见的是,长时间内,家长的资源仍然是一个不可规避的不公平因素,只是原来把钱交给学科补习,现在交给钢琴老师而已。不过这个好像可以暂时不要太纠结。好在国家在路上。另外,社会不可能完全公平。出身本不同,何必强悲凄。
这场飓风,会否习卷家长和一代孩子,还是会将他们送上幸福人生的风口,拭目以待。
说明:以上内容,部分结合了三联周刊的一些专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