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班选拔结束了,学校再一次以碾压式的优势大获成功,这样的成绩对初中学校来说,是巨大的成功,但是对高中教育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对一部分学生而言也未必是幸事,这只是一种当下的成功。而这种成功,也为一些学生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一位高中校长曾经跟我说,我们不愿意要你们学校的学生,因为一些学生的能力更适合初中的学习,但很难适应高中强度的学习,这样的学生到了强基班,与拔苗助长没有区别,因为这里并非是他们茁壮成长的土壤。
每年的强基班选拔都会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好像选拔上了就宣告了教育的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
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是近几年众多学校致力在做的一件事,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的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孩子的创新力早被海量的题冲刷的一干二净了。拔尖只是成绩拔尖,并不是综合素质的拔尖。我们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浪费了孩子们很多本该去提升创新能力的宝贵时间,去过分地追求“分数至上”。片面地以为,分数就是拔尖的标签,分数就是创新的代名词。
我们也经常看到,部分乡镇学校的孩子,到了强基班或优质高中,发展态势良好。原因是什么?因为教育资源还没有实现均衡配置,乡镇的孩子与城区的孩子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存在显著差异,师资的整体水平是不同的,而到了高中,当他们处于一个平台的时候,部分乡镇孩子的潜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拔尖,一是创新,拔尖和创新都应该摆脱应试的枷锁。通过应试方式培养出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应试其实也破坏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生态。
要解决这一问题,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也许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明智之路,希望政策能快速地落地,让具有特殊禀赋的孩子们真正能走拔尖创新之路。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旅程,需要我们远离功利的诱惑,一旦被功利心左右,就失去了静待花开的耐心。教育需要悄无声息,远离喧嚣纷扰,一旦陷入喧嚣,就失去了润物无声的温暖力量。
教育的成功,从来不是某一时刻的成绩所能证明,而是需要用一个人的一生去书写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