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自己,改变情绪
(1)人们常把责任推给外界
管理情绪的一个大问题:对自己不尽责。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偏偏有人放弃了。TA们宁可听别人的,如果做错了,就说是别人教的,自己倒是觉得免责了,舒坦了。有人闹情绪时,说是别人导致TA发脾气的,否则自己根本不会这样。
多数人曾经都有推卸责任的本能,因为都有“对错之分”,都不想成为“犯错”的人。这种现象会在长大的过程中,随着观念的逐渐改变而得到改善。
人不是不认错,而是不敢认错,因为认错就要承担责任,责任越大,越是不敢承担。
其实不必刻意地聚焦于“认错”,认错不是重点,改正才是重点。也就是说,当你的行为出现失误,如果别人很包容,没有咄咄逼人地要求你认错,那么你不必拘泥于“认错”这个动作。
人都有自尊心,通常嘴上都不愿意屈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心里知错并下定决心改正,那便很好了。嘴巴的能量低于心的能量,关键在于有没有知错并改正的心。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错,一开始就让孩子认错,其实得先让孩子“认识错误”,TA才有可能“承认错误”,这才叫“认错”。而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对事情的边界做足教育,认识错误的目的是避免。
仍然有避免不了的错误时,那也太正常不过了,不犯错的小孩是机器人。孩子犯错了,父母应该与孩子客观陈述事情的状态,在表述时,不要强调是孩子错了,而是事情错了,然后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方案。
孩子犯错时,有必要带着孩子先站到局外看事情。如此一来,孩子既不会因为被苛责而自信心受挫,也能乐观冷静地处理问题。
经常有人把责任推给脾气,总说没办法,脾气上来了控制不住,其实不是无法改变,而是不想改变。很多事只要观念一变,整个人脾气也会变。
试图改变别人是最难的路,而好好做自己是既对自己尽责也是最有效果、最易实现的路。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情绪是外界引起的。
比如一个人看到同一件东西,有时候很喜欢,有时候不喜欢,显然情绪是变化的。再比如,一个小伙子见未来岳母,吃饭时岳母问他吃饱了吗,其实他才吃几口饭,哪里会饱,但他真的觉得饱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很兴奋,心理状态很愉悦,所以觉得饱了。有情饮水饱和这是一个理。
一个人既要向外看,又要向内看,这叫内观。人们通常很难了解自己内部的变化,因为大多时候过分关注外界环境。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情绪没法控制,因为环境在变,而环境变化是人不能左右的。
当人们听到与自己的观点相悖时,就会觉得不舒服,其实只是立场不同,讲的话也不同罢了。比如,你去买水果,你问人家:你这瓜甜不甜?人家会说“不甜”吗?说“不甜”还怎么做生意,TA肯定说:绝对甜!当你把瓜买回家的时候,发现没有自己想象的甜,然后就生气,觉得自己被蒙了。其实没必要,都是立场不同而讲的话,没有办法要求别人,而且每个人对“甜”的感受和理解有差异。
可人们经常抛开这个观念不谈,认为是别人欺骗了自己,这说明TA们对环境没有深入的认识。真正的环境和人们的想象有落差,很多人常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不切实际,也会影响情绪。
人的情绪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一定”。
“一定”是一种非理性认知,世界上没有几件事情是一定的,但凡有“一定”属性的都是不可靠的。比如有人说:我这个项目一定成功,稳赚不赔,你打算入多少股?那么就要当心了,不是说对方真要诓骗你,很可能TA自己就是这么想的,因为TA对这个项目的判断也是非理性的。
偏偏世界上很多人满脑子都是“一定”,一定要考100分,一定要第1名,一定要嫁个有钱人,一定要找个好老婆,我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我只要仔细检查就一定不会出差错……不可能的,这就像秋天扫落叶,永远扫不干净,因为环境是变化的。
只要有“一定”的观念,就会容易失望,情绪也会低落、不安宁。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一定”的,而且都是相对的。了解了这一点情绪才会稳定。
人们的错误观念除了“一定”之外,还有“不能”。
比如,不能生病,牙齿不能痛,头发不能掉,父母不能老,孩子不能蠢,工资不能少。还有很多年轻女性,腰上不能长赘肉,皮肤不能下垂,天天和地心引力较劲,眼角长了一条小细纹也要大惊小怪半天。
如果生了一个大病,当事人的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不能接受这些事实,是因为TA对生活提的要求太多了。
人们都希望受罪的不是自己。很多人认为别人受罪是一种磨练,自己受罪就不是磨练了,就会认为是老天爷不公平。这种双重标准在生活中是常见的。
人们都是趋向舒适、逃避痛苦的,而忍受不了不美好的事情。
很多人都会惯性地把“我受不了”挂在嘴边,特别是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觉得无依无靠,吃得不习惯,住得也不习惯。其实只要学会“随遇而安”,到哪里都能快速适应,不然走到哪里,牢骚就发到哪里,还容易和人起冲突。
很多人辞职不干了,总结来说也就一个原因:我受不了。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是完美的、没有遗憾的,在这家公司受不了,在别家公司也有让人受不了的方面,如果自己不能克服,不管跳槽到哪里都一样。
如果把“受不了”转化为“攻克难关”,也不至于折腾没完,到头来年纪越来越大,能力、经验、资源都没能得到积累。
还有,要求别人公平对待自己是不切实际的,你有你的亲疏有别,别人也有别人的亲疏有别,你对别人家孩子跟对自家孩子能一样吗,大家都是把最好的给自家孩子。每个人立场、标准、处境都不一样,没有理由要求别人公平对待自己。
人最可靠的是改变自己,一个人只有心里承认错误,才有实质性的效果,才能真正改正错误。
“自行车为什么丢了?因为小偷太厉害了。”如果一直这么想,下一辆车可能还得丢。
车丢了首先要做自我检讨:我太大意了,我以为只过几分钟就出来,所以没锁车,以后不能这样了。
嘴上骂小偷,可以骂,能缓解一下心理压力,但是如果把全部责任推给外界,只能减少自己的压力,而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人最可靠的是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但还是有人在走那些没有用的路子。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出色,然后拼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孩子,可结果往往不理想。父母连自己的孩子都改变不了,又怎么可能改变得了别人呢。
(2)怨天尤人并无实际作用
当遭遇不幸时,人们最通常的一种反应,即使怨天尤人。
抱怨老天是因为老天不会回应,也不会惩罚TA。老天不会说话,就算大骂老天,老天爷也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所以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抱怨老天,把一切责任推给老天,这样也不会得罪别人。
如果对老天不信任,就会开始“尤人”,即把过错推给别人,但又不敢把责任推给老板或比TA更强大的人,所以就开始欺负弱小。比如在公司受了气的丈夫,回家会把气撒在妻子或孩子身上;挨了训的高年级学生,会把不满发泄在低年级学生身上……
人们情绪不稳定和自己童年生活有密切关系。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时,孩子就会盲目地抗拒,如果不抗拒TA就会活得很辛苦。
我们常年都在讲要减负,但人人都在关注效率与竞争,内卷就像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这个社会仍然存在大把刹不住车的人。
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陷入战战兢兢的关系。还有更甚者,亲人变仇人,父母变债主,孩子后悔来到这个世界, TA们无力反抗伦理压力,只能选择偿还生命给父母,TA们在本该绽放的美好年华选择结束生命。
孩子的“偷懒”行为是由高压激发出来的,因为学习任务太重,孩子也会累,也会疲倦,但是又不敢正面忤逆父母,所以才选择“偷”懒,这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人慢慢长大后,就开始学会用语言来保护自己。婴儿时期是用哭来抗争,会说话后就开始找理由。
很多人都是理由专家,比如杯子打破了,TA会说是因为杯子太滑、水太烫、被旁人大声说话吓到,所以才导致杯子打破了。总之,TA一定会找到一个理由来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小孩子喜欢找理由,都是父母造成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犯错总是过度反应,总说:该死,又打破了。小孩子会觉得自己只是打破了一个杯子,怎么就“该死”呢?小孩子就会害怕、压抑、隐藏,甚至是叛逆。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孩子打破杯子时,如果TA的妈妈不作反应,孩子对于“打破杯子”这件事是没有恐惧的,TA有可能被破碎的声音吓得一愣,但也有可能杯子碎裂的声音或破碎开花的画面使TA着迷,说不定还会拿别的东西都砸一砸,比较一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当孩子用理由来编造谎言时,这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如果孩子妈妈说:打破了就打破了,妈妈小时候也打破过,你有没有受伤?如果受伤了先处理伤口,如果没受伤就来清理这些碎片,要小心别扎到……这样处理,孩子就不会有心理压力,不会觉得自己像是做了天大的坏事一样。
如果因为这些琐事经常责骂孩子,孩子长大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为了避免挨骂,TA会找各种理由。比如上班迟到了,能说出好几种理由来解释迟到的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更是学会用知识推卸责任,而很少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常看到的这句“最终解释权归XXX所有”,字面意思就是不管什么理由都是自己说了算。
会看合同的都知道,不管是什么合同,总有那么几条条款是用来免责的。产品出了问题,当产商被追责时,TA们的回复总有这样的套路:我们是按照合格标准来生产的,单量太大,我们自己又做不完,只好委托别人做,这都是正常的外包,外包产商也是合法经营的,只是“没想到”做出来的产品会出现这种问题,我们也感到很遗憾……
人们从小就积累这些不正常的习惯,挥之不去,所以不是抱怨老天,就是抱怨别人,连写检讨都不忘列明一下所谓的“客观”理由。有些领导开检讨会就处理得很高明,TA一开始都是承认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考虑不周到,没有及时干预和止损。TA用这种态度来试探其他人的反应,通常一旦TA认错,其他人也会自己站出来认错。这样既不会引起反感,又能把事情处理好。
一个人要培养合理的、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能让自己一直生活在外界的影响和童年的阴影作用下。
人是习惯性的动物,但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习惯从改变观念开始。观念一变,习惯和情绪都会改变。
一个人要培养更健全、更合乎现实的观念,来取代自己以前的观念。
比如关于孩子教育,有人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还说自己小时候也被父母揍过,现在也没有叛逆,还是很感恩自己的父母云云。但随着人们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和实践,发现这种教育有违人之道,确实能出“孝子”,但也仅仅是“孝子”。
所以,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都在优化,但是基本原则不会变,既要有所变,也要有所不变。能变的是权宜措施,不能变的是基本原则。取消棍棒,但是该有的规则教育还是不能少。
很多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人心决定的。比如生病了,有人觉得:我怎么这么倒霉?有人心想:太好了,终于可以休息了。再比如小偷进家里把钱偷走了,有人会骂:该死的小偷!有人会庆幸:还好当时家里没人,至少保证了人身安全。
经常这样想,情绪就不会那么激动了。
找人出气不如自求合理,怨天尤人也不如自求合理。
一个人如果想要管理好情绪,就要经常检讨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达到一个目的——合理。只需要合理就好,不需要过分。
说到底还是对一切事情“度”的把握,既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对一个人太客气是虚伪,对人不客气是高傲;对人太好是谄媚,对人不好是有成见;做得太快别人说TA急功近利,做得太慢别人说TA心不甘情不愿;处处都表现别人说TA刷存在感,什么也不表现别人说TA怕事没担当。所以,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对事事掌控好“度”。
(3)无条件接纳自己
人的情绪不稳定,和自己所受的教育也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思想流派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道家和儒家。道家主张人要无条件接纳自己,儒家主张无条件的快乐。
大部分人对自己总是不满意,不是自谦,而是真的发自内心地不满意。比如鼻子太塌了,牙齿不好看,身高是硬伤,单眼皮显眼睛小,太自卑不喜欢交流,有社交恐惧症……太多了,在此不一而足。
人总是挑剔自己,其实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只是过程很缓慢,有些人没有耐心和信念看到结果。相由心生的道理不陌生,一个人的心改变了,TA的相貌就会改变,管理好情绪可以真正地改变人的相貌。一个人的情绪很平和,TA的日子也会很安稳,不会三天两头鸡飞狗跳。
道家主张的无条件接纳自己,包含这几个方面:
第一,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世间万物都是天生地长的,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就算是孪生兄弟,长得再像也有细微差别,就算让人难以分辨,性格也有差异。人们要很愉快地接受这种现象,“生来独一无二”是一件值得我们庆幸和高兴的事。
以前的教育,都是致力于把大家变得都一样,不管是学生,还是员工,这样才方便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教育理念的改进,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不够。
第二,承认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不能取代。比如,一个人如果执行国家任务因公去世了,国家安排另一个人还给TA父母,人家当然不能接受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非常独特、无法取代的。
我们要慎重对待自己这独一无二的人生,这样才会爱惜生命,爱惜自己的荣誉,珍惜自己的机会,不会得过且过混日子。
因为人天性存在的差异性,再加上受教育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从事职业的差异性,有形形色色的人,才会组成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如果所有人都去做领导,所有人都做白领呆办公室,基层的工作就没有做了,也无法构建多姿多彩的和谐社会。
第三,一个人长成什么样,一定有长成什么样的道理。不要比来比去的产生痛苦,一切顺其自然。比如个子长得矮,那么擦天花板这事找不到TA;个子长得高,那么打篮球能占便宜。其实,都可以是值得高兴的事。
一个人长成什么样,都是为TA这辈子要做什么事情而准备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体会老天赐予我们的每一项身体条件,愉悦地接受它、利用好它。
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就采用反自然的方式,企图更改自己的身体条件,比如医美整型,然而,所有反自然的东西都是有大风险的。
第四,一个人就算能力不强,被人瞧不起,也无需计较。因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起点和环境都不一样(外在条件),生命本体的心智和身体条件都不一样(内部条件),怎么可能平等呢,只要活着就会不平等。
有人能力强,有可能是有优质的遗传基因,或者有足够的家庭条件供TA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见各种世面;有人能力差,可能就是没有好的学习条件。
其实,即便条件匮乏,只要认真安排自己的人生,照样能活出精彩。
第五,不要计较世俗的评论。别人说什么是别人的事,那是TA们闲着没事干,自己做什么是自己的事,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如果整天活在别人的评论中,迟早要崩溃。
儒家主张无条件的快乐。
人们的种种情绪反应,都是因为给了自己太多的要求和条件,使自己无法对自己满意。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也是好事,这叫自我激励,但与此同时,这也会给自己压力,导致未老先衰、抑郁症。
每个人都有重新选择未来的权利,没有条件地接受自己,是人的第一选择。有钱没钱,都要快乐,一个人只要有条件,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条件不可能一直被满足。
人必须坚定信念。
人是自己的主宰,人必须坚定一个信念,就是相信自己能改变自己。相信信念,它才会产生力量,否则就没有力量。这叫“心诚则灵”。
人是观念的动物,“心想事成”就是说观念可以决定一切,一个人的言行是在自己观念的指导下而发生的。
人要改变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调整观念,面对自己的一切,做出合理反应。此处再次强调“合理”,即合乎理性、合乎逻辑。
笑纳所有结果。
所谓“笑纳”就是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去接受。结果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过程可以调整,我们要做的唯一有意义的事,就是尽量管控、调整过程,不必计较结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确保自己选择的权利。
确保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自主性的表现。人不能因为大多数人选择什么,自己也跟着选择什么。别人都认为不好的意见,你可以认为好,只要你不妨碍别人。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不要去干预别人,如此,每个人都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你可能会说,这些哪有那么容易,当然不容易,但是也不会难于登天。
这就是我们生而为人应该接受的挑战,因为老天把最好的条件给了人类,既然给了人类最高配置的大脑智慧,和灵活的身体条件,人类当然要接受更艰难的挑战。
《管理情绪》下篇发文内容预告:
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