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过去,看一看如今大学生的借阅记录,不免对吾国国民的阅读问题有所担忧。
在未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高效阅读》《越读者》《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书都不想读,你还想成功》《这样读书就够了》等书籍之前,我也是对阅读的体会停留在基础阅读阶段,而且大多数时间对小说类的作品比较热衷,偶尔看点儿哲学类的文章,阅读时间也碎片化,知识也不系统。
如果重新来过上学的生活,我绝不会在中学阶段迷恋于琼瑶、亦舒阿姨写的爱情小说,在大学阶段也只停留在阅读专业书籍方面。经过不断的修正和学习,终于习得了些许经验,现分享于大家:
有专家说:12岁之前的孩子宜多读自然、科学类读物,以培养“一元思维”(要选择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介绍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的阅读);12岁以后,开始培养二元思维,多用历史和文化典籍;在高中或大学之后,再去读文学,要选择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作为教材,不要选择虚幻文学 ;要选择那些作者能深刻洞察人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的作品,培养孩子论证严谨、条条有理,提高逻辑能力。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开始我们国家的科举制度主要是以文章来评价的,写作能力的高低成为评估个人才华的主要指标。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培养接班人也是严格要求,从小便背诵四书五经,学做诗章华篇。这种评估体系是否准确呢?实际上现在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有语文、英语、历史、地理,还有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美术、音乐等学科门类。到底哪一种体制更合理呢?科学研究表明:很多时候我们对其他门类的学习都是以写作为基础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科研能力并不一定比其他人强,但他们发表的文章肯定是同领域的佼佼者,也就是说,他的写作能力是最强的。
那么,写作能力是怎样锻炼出来的?阅读是基础!
一种好的阅读习惯会让我们有效地吸收书本里的知识,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那怎样能做到有效阅读呢?且听下回分解。